青島演藝集團京劇院將于“七一”建黨節期間推出紅色經典現代京劇展演季,于6月23日—7月1日,分別在四方劇院、李滄劇院上演現代京劇《清貧之方志敏》《沙家浜》《紅燈記》三部大戲,并連演六場,這也是青島京劇院首次以展演季的形式推出三大現代京劇劇目。
青島市京劇院副院長白潔介紹,近日劇院的演職員們正在赴平度進行文化下鄉巡演活動,時間緊、任務重,最多的時候一天在平度田莊鎮官莊南村、廉家村、南肖家村演出3場,把自己的汗水轉換成為人民服務的動力,認真投入地演好每一場戲,演出之余,演員、樂隊和舞美也互相聊聊戲,交流著下一步《清貧之方志敏》《紅燈記》《沙家浜》劇目排練、演出中應注意的一些重點和細節,因為大家都認為“細節決定成功”。
演了上百場體悟皆不同
對于演員們來說,此次現代京劇展演季的三大劇目,雖然已經演出了上百場,但是個中的體悟卻隨著演出場次的增多而有著不同的變化。演員蘇旭至今還記得初到劇院,跟著老師學唱《紅燈記》中李玉和的唱段,“那時候我的老師住在老滄口,每天早上我吃過了早飯,就會坐上302路車,7點多就來到老師家里,跟他一句一句地學唱,一學學一天,堅持了一個半月的時間,才把這出戲完整地學下來。”蘇旭告訴記者,從最初的稚嫩,到現如今的老到,都是在舞臺上磨礪的收獲,“這種變化,很多戲迷粉絲也會察覺,有時候他們會在微博、微信上跟我交流,指出我唱腔念白與之前不一樣的地方。”蘇旭直言,這正是京劇藝術的魅力,“京劇與流行音樂不一樣,京劇演員的年齡在增長,每一次的演出就是一次學習的過程,包括與同行的交流,不像是流行音樂生命力短暫,謝幕沉寂之時,正是積蓄能量的時候。”
《紅燈記》中李鐵梅的扮演者趙瀾也有同感,“電影版中,劉長瑜扮演的李鐵梅深入人心,所以一開始,我完全效仿她,不斷地看錄像,她的頭往哪邊歪我就往哪歪,她的手抬到什么位置,我也跟著抬到哪。”趙瀾告訴記者,隨著演出場次的增多,為了在性格上更為貼近李鐵梅,自己會在揣度角色的時候沿著鐵梅成長的路線走一遍,不再拘泥于一個動作的像與不像,正所謂是“學源不學流”,演得更活。
一個出場動作練習百余遍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對于青島京劇院的這些青年演員而言,此次展演季也是一次實力的檢閱。青年演員王馨儀透露說,“現代戲的表演更接近
于生活,要放下傳統戲固有的模式,從聲腔念白
到動作表現力與傳統戲截然不同,對她而言是
個不小的挑戰。此次展演季中,王馨儀將出演
《沙家浜》中的阿慶嫂,“阿慶嫂這個角色是我進
團以來最為重要的一個角色,也是最難的一
個角色,從接到學習任務開始,大半年的時
間,除了吃飯、睡覺,其余時間都是在
排練廳度過的,一個出場動作至少要
練上幾十遍甚至上百遍。私下
里也是經常請教老師,讓同事
給自己把關,阿慶嫂的唱腔設計高亢,念白設計緊湊,表演要松弛、沉著、機警,這些點都是很難把握的,現在的每一次演出下來,都會總結演出經驗,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獲。”
而作為京劇院的“老人”,劉佳從1992年起就扎根在此,此次參演《紅燈記》《沙家浜》兩出大戲,也沒有絲毫松懈,“鳩山和胡傳魁都是反派,可是性情全然不同,這就要求演員在舞臺上也要塑造人物,呈現出層次感。”
青年演員毛蘭則是《紅燈記》中李奶奶與《沙家浜》中沙奶奶的扮演者,為了演好兩位奶奶,毛蘭也沒少下功夫,“我經常去觀察老年人的一舉一動,將他們的年齡特點運用到舞臺上,并特意去拜訪李奶奶的原排高玉倩老師,把自己演出錄像放給她看,查找不足。”毛蘭表示,現代戲不光重唱腔,在表演上的要求更重,“《紅燈記》第五場,李奶奶說家史,不僅要聲情并茂地講述過去,把觀眾帶入情境之中,還要把握好老人的形象,這并不容易,而且李奶奶與沙奶奶,一南一北,如何在細節上予以區分呈現,都是極為考量演員功力的地方。”
琴師舞美幕后也有很多戲
青島京劇院院長張克岱表示,京劇作為一門綜合的舞臺藝術,戲曲舞臺上的唱念做打與幕后的吹拉彈奏都有著十足的看點,知曉了這些臺前幕后,即便是京劇的初入門者也能從中看出不少的門道。
琴師趙偉告訴記者,現代戲展演季對樂隊來說也是一次鍛煉,老戲的樂隊就是八大件或者十大件,但是現代戲就不同,原來樣板戲的樂隊是一支交響樂隊,每個聲部都特別飽滿。“我們這次演出,為了彌補京劇樂隊上聲部的缺陷,也加入了民二胡、笙、大提琴、小提琴、貝斯和合成器等,為的就是讓出來的聲音更加飽滿更加好聽。”
琴師梁秀秀也表示,琴師并不是單純的樂器演奏,更需要用音樂的語言來表現人物情感、烘托劇情氛圍,如《沙家浜》的“智斗”一段,像阿慶嫂機智勇敢、柔中帶剛,胡傳魁的直率粗蠻,刁德一陰險狡詐,三個人物對唱時需要根據情節的變化和人物的內在特點進行分析,在演奏過程中要運用不同的京胡演奏技巧、把握好輕重緩急、運用好各種行弦來表現。“一名優秀的琴師既需要嫻熟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對劇情、對人物內心的變化的準確解讀和把握。比如我在伴奏《紅燈記》中《光輝照兒永向前》時,不僅要表現出鐵梅對爹爹教誨的認知過程,還要突出她堅定的革命信心和激動的心情。要想表現好這種情境,自己內心必須要首先感受到這種意境。”
作為京劇院的服裝大衣箱,趙鵬告訴記者,雖然相對于傳統京劇繁瑣的扎大靠、穿大蟒、戴大額子、貼片子等化妝過程,現代京劇要簡單得多,比如方志敏,一生清貧,一套軍裝、一件破大衣、一只懷表、一支破鋼筆就是所有家當。“現代戲不如老戲的服裝復雜,但是怎么穿好、穿快、又舒適,扮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也是一種挑戰,需要自己研究歷史,了解人物,不能穿錯。”趙鵬告訴記者,后臺就是要忙而不亂,“劇目一旦確定,就要根據演員表來調整演員所需穿戴的服裝,劇中從主演到群演,我都要清楚記住他們的穿著扮相,包括趕服裝的場次。有些劇目的搶裝時間只有幾分鐘,需要自己反復計算,確認趕裝順序,從慢到快,最后精確到幾分幾秒。搶裝的速度越快,留給演員的休整時間就富裕,也保證了整出戲的連貫性。”記者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