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華演的 《三岔口》
國家京劇院消息,以《三岔口》一劇享譽海內(nèi)外的京劇武丑藝術家張春華,3月5日6時05分因病離世,享年94歲。
十歲學戲
因《時遷偷雞》名噪津門
張春華先生原名張士銘,祖籍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區(qū)),1924年生于天津,幼年為家境所迫,10歲就正式到天津天華景稽古社科班學戲,工武丑、武生,得婁廷玉、丁秉春等傳授,并得尚和玉指點。出科后,在京、津等地搭班。
1943年春節(jié),代葉盛章演出《時遷偷雞》名噪津門,同年正式拜葉為師,赴京隨富連成科班演出。同年,赴滬與賀玉欽同臺合作。
擅長武打
改良《三岔口》享譽海內(nèi)外
早在上個世紀的40年代,張春華因主演外國故事京劇《俠盜羅賓漢》而初露崢嶸。后來憑著他主演的《盜甲》《酒丐》《巧連環(huán)》等多出精彩劇目活躍在京、滬京劇舞臺上,尤以白口脆快、開打火爆的高超技藝取勝。在所演的劇目中,張春華先生的表演十分注重遵循技藝為塑造人物服務這一宗旨,其中尤以擅長設計武打動作而最為馳名。
作為京劇大師葉盛章的弟子,其與張云溪合作改良的《三岔口》不僅綻放在世界青年和平友誼聯(lián)歡節(jié)的國際舞臺,也曾在朝鮮戰(zhàn)場的炮火硝煙中演出,此后多年更是成為中國京劇打開世界認同的一扇窗,成為馳譽海內(nèi)外的優(yōu)秀劇目。
經(jīng)歷空難
因武功好只受輕傷
演了太多草莽英雄的張春華一生可謂傳奇,曾經(jīng)歷空難不死——1946年12月25日晚,由重慶飛往上海的3架民航客機相繼在上海龍華和江灣機場附近墜毀,乘客及空勤人員死傷81人。在世界民航史上,在同一地方,5小時之內(nèi)連續(xù)發(fā)生3起民航客機失事事件,絕無僅有。這三起空難創(chuàng)了當時民國航空史的紀錄,為轟動中外的“上海黑色圣誕之夜”空難。
這天,張春華按訂好的機票,來到機場乘坐由重慶飛來的115號飛機,由武漢飛往上海。
該飛機要起飛時忽然接到上海方面“霧大,望暫緩飛行”的警告電報。正逢圣誕節(jié),飛機駕駛員急于趕在圣誕與住在上海的家人團聚,他也認為自己曾參加二戰(zhàn),技術應該萬無一失,力主起飛。
當飛機飛抵上海江灣上空時夜已經(jīng)黑了,大霧彌漫。飛機上通訊設備又發(fā)生故障,與機場失去聯(lián)系,在空中盤旋兩個多小時后,最終燃料用盡,被迫急降而不幸發(fā)生空難。
幸虧張春華的武功好,當飛機下墜時,他雙手抓住行李架,雙腳懸空,只受了一些輕傷。事后得知,機上44人,除了他、駕駛員和一個小男孩外,全部遇難。
“非遺”傳人
九旬高齡仍在傳戲
作為國家級“非遺”傳人,除早已成為京劇代名詞的《三岔口》外,由張春華演出的《三打祝家莊》《獵虎記》《五鼠鬧東京》《秋江》等都已成為經(jīng)典。譚元壽也曾表示“當年看他《連環(huán)套》中的表演入了神而差點忘詞”。
進入晚年后,張春華致力于培養(yǎng)武丑傳承人:不顧九旬高齡多次為青年演員說戲傳藝;91歲高齡喜收三位弟子,傳承武丑大旗。2014年底,在為國家京劇院建院60周年而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張春華說,“我最遺憾的就是武丑行當最難的那出《打瓜園》如今已近失傳,我的學生中除了石曉亮偶爾還演演,其他人幾乎演不了了。”
當時,張春華介紹,當年老師葉盛章教他這出戲時,光是“耗膀子”就用了兩個月,之后才是學“殘而不廢”的老瓜農(nóng)一瘸一拐地走路和跑圓場,一來二去大半年就過去了。“‘耗膀子’每次都是一個小時不換姿勢,汗水都流到了地上,然后是腳、腿、腰、胸、小肚子、胳膊、左右手,之后才學開打。那時在老師家學這出戲,就在他家的院子里,對著很多的花花草草練,他則在屋里隔著玻璃看我,有不到位的地方就出來掰扯我。”
張春華表示,“現(xiàn)在的年輕演員,哪能有這么多時間學一出戲,而且我也教不動了,像《打瓜園》這樣的戲怕是真的要失傳了。”
1999年老搭檔張云溪去世后,他曾多次落淚表示,很想念自己的老哥哥。如今,隨著他的逝去,天國《三岔口》即將開鑼。
文/本報記者 郭佳 統(tǒng)籌/劉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