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這樣一個少數民族匯集融合的地方,多民族化的發展,不僅有著獨特的風俗人情,更有著讓人欲罷不能的美食,那么廣西特色美食有哪些呢?趁著“三月三”,跟著小南南一起去尋覓一下吧,去到這些地方一定要品嘗一下哦!歡迎友仔友女們跟小南南分享更多民間特色美食~
據了解,在農歷“三月三”這一天,南寧、柳州、百色、河池、崇左、來賓、欽州、防城港等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一些漢族地區,家家戶戶都會制作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殺雞宰鴨,喝酒慶賀,甚至比過春節還隆重。
三月三的小知識:
廣西壯族三月三吃什么食物10種傳統美食介紹
1、雞屎藤
農歷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我們將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北海人以此紀念這位偉人。
農歷三月初三,在僑鄉江門家家戶戶都有吃“雞矢藤”餅的習俗。先將其葉子洗凈,與糯米一同磨碎,拌入煮溶的糖水,搓成粉團,壓成餅狀。部分還會在餅面印有“福、祿、壽”等吉祥字。用雞矢藤葉做出的餅甘涼可口,別有風味,食后清熱解毒。
2、薺菜煮雞蛋
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采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漢族在這日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說,于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借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凈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2018三月三活動推薦
3、五色糯米飯
黑、紅、黃、白、紫——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的傳統美食,因糯米飯呈多種色彩而得名,又稱“烏飯”。壯家人把五色糯米飯看作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
傳說古時候壯家村寨有個青年叫特儂,外出干活總是帶著糯米飯。而山上的猴子總是把糯米飯搶去。有一次,特儂隨手扯了楓葉驅趕猴子,卻發現自己掐楓葉的手被染上了黑色。他靈機一動,回家后把楓葉浸泡到糯米飯里蒸煮,制成了黑色糯米飯。猴子看見一大團黑乎乎的東西,以為是毒物不敢碰。特儂吃了黑色糯米飯,口不干不燥也不膩倦,反而覺得渾身是力。后來,壯家人都學著特儂做黑色糯米飯,后又逐漸用黃梔子、紅藍草等做成了黃色、紅色、紫色糯米飯。
4、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與傳統習俗有關。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民間又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東游西蕩的鬼迷惑,樸實憨厚的鄉民們認為,必須吃這種帶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兒“粑”(粘)住,不為邪惡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這種美好心愿代代相傳,使這種千年舊俗延續至今,演變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風俗。
做蒿子粑的蒿子,是青蒿的俗名,又名香蒿、花蒿,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種能食用的野生天然植物。春天,輕風和煦、萬物復蘇。據醫書介紹,蒿子有清熱、瀉火、利濕、解暑、平肝、安神等功效。看來,蒿子粑“粑魂”雖是傳說,祛病健身之言卻是不虛。
5、薄餅
農歷三月初三吃薄餅,是同安人的傳統習俗之一。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其子鄭經繼承父業,繼續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閩南一帶,因清軍頑抗造成百姓傷亡慘重。在鄭軍反攻下,清軍投降,鄭軍進入城內,老百姓一邊迎鄭軍,一邊制作薄餅祭祀死難的親友。后來民眾就用薄餅在農歷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做薄餅單是餡就足夠忙活好長時間,但是更關鍵的是需要薄餅皮做支撐。薄餅皮不但要薄更要勁道,這樣包著餡料就不容易破裂。吃時將餡料放在薄餅皮上,卷成竹筒狀,非常味香可口。因為質量好的薄餅皮很Q,所以也有很多人喜歡單吃薄餅皮。
6、春餅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種食俗,就是吃“春餅”,把面趕成薄薄的餅,把雞蛋煮熟剝去皮,搗碎,有的人家還加進去蒜泥,把薄餅卷起來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經有了小蔥,用春餅卷小蔥吃。
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春餅來歷故事:相傳宋朝年間,一個書生名叫陳皓,有一位賢慧的妻子叫阿玉,兩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陳皓專心致志讀書,但常忘記了吃飯。這可急壞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終于想出了做春餅這個辦法,春餅既能當飯,又能當菜。陳皓邊讀書邊吃春餅,餐餐吃得香,讀書的勁頭更足了。不久,陳皓赴京趕考,阿玉又制作春餅并用油炸,給丈夫當干糧。結果,陳皓得中狀元,高興得把妻子做的春餅干糧,送給考官品嘗。考官一吃,贊不絕口,頓時寫詩作文,稱之為“春卷”。
7、艾葉糍粑
清明前后,是艾草生長茂盛且最為鮮嫩的時節,由于農歷三月三與清明節靠近,艾葉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將采摘回來的艾葉洗凈,煮過以后剁碎,與糯米粉、黃糖混合后舂勻,捏成一個個墨綠色的扁圓形糍粑。最后用芭蕉葉墊底,放進蒸籠蒸熟,即成軟綿香甜的艾糍,艾糍里面的餡可咸可甜。
8、烏米飯
畬族,家家都做烏米飯,全家共餐,饋贈親友,歡度“烏飯節”。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于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畬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梧州也有吃烏米飯的習俗。
烏米飯驅邪扶正,健身暖胃,加上獨有的楓香味、烏黑油亮的顏色,再配以炒香并搗碎了的花生米及臘腸等配料一起蒸煮,吃起來味道相當美味,是一道深受市民青睞的傳統美食。
9、壯粽
寧明壯粽是用糯米、豬肉等煮制成的一種大粽粑,是壯族“三月三”特制的傳統食品。
壯家粽子起源于宋代,叫“風莫”。它是一種特大的粽粑。大年夜,姑娘們便把煮熟的“風莫”從鐵鍋里撈出來,以備正月食用。正月十五,出嫁姑娘都要回娘家吃風莫飯,父母打開風莫,分給全家人。兒女須將風莫吃完,以示孝敬父母,祈求父母高壽。
10、水菊粑
每年農歷三月三,在安慶太湖縣、潛山一帶,有吃水菊粑的習俗。水菊又名鼠曲草,清明菜、寒食菜、粑菜,四五月開細小的頭狀花。在我國的華中、華東、華南及西南各省的原野、田坎、路旁均有生長。春季可以采摘嫩莖葉洗凈,拌入糯米面中,蒸熟或者油炸食用,西南各省稱作“清明粑”。
廣西壯族三月三節日特色小吃
五色糯米飯
黑、紅、黃、白、紫5種顏色的糯米飯,五彩繽紛的,讓人看著都覺得好想吃,雖顏色鮮艷,它用的都是天然的植物色素——楓葉、黃姜、紫飯葉、紅藍草等植物的汁液,每逢清明節、農歷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端午節等民間傳統節日,壯族家家戶戶都喜歡做五色糯米飯吃,以作趕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寄托著人們五谷豐登的祝愿。五色糯米飯有“堅筋骨、益腸胃、能行、補髓”的作用之說。三月三當天,南寧的街頭早餐店也可以見到。
烏米飯
在廣西梧州,吃烏米飯是“三月三”的傳統習俗,很多人會選擇在市場上買楓葉,自己在家里做烏米飯,三月三當天,街道上烏米飯飄香。烏米飯的口味分為咸、甜兩種,有人說烏黑發亮的烏米飯有祛邪扶正,健身暖胃的功效,吃起來也是相當美味。
憑祥竹筒飯
廣西生活中,常常會見到竹筒飯。嶺南一帶盛產竹子,憑祥的氣候和環境十分適宜竹子的生長,竹筒飯是把大米和水放到竹子的節中,密封后烤熟,吃起來粒松軟,既有米香,又有竹香,清爽可口,很受人們的喜愛。
八寶魚生
武鳴兩江鎮的八寶魚生最出名,用花生、木瓜絲、蘿卜絲、酸姜絲、香菜、紫蘇,還有自腌的檸檬、酸梅,這些配料與魚生拌在一起,吃起來可謂五味雜陳。
艾葉糍粑
清明節前后,是艾草生長茂盛且最為鮮嫩的時節,由于農歷三月三與清明節靠近,艾葉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俗話說,“年年艾葉綠,歲歲馃泛香,當天,艾葉糍粑遍布南寧街頭巷尾,得到很多人喜愛和追捧,艾葉糍粑也有清涼香甜,味道鮮美,有消除膩意,增進食欲的作用。
蕉葉糍
蕉葉糍是壯家民間風味小食,南寧街頭巷尾隨處可以買到,也是南寧人的家常早餐的選擇,磨好的米漿加糖搓勻,用蕉葉包成長條狀,放到蒸籠上蒸,蒸好的蕉葉糍有股淡淡的清香味兒,一口就能咬到陷,一般的蕉葉糍有花生餡或者芝麻餡的,也根據各人口味,有咸和甜兩種。
紅薯糍粑
紅薯糍粑是扶綏縣有名的特產之一,具有壯家的獨特風味,扶綏當地的做法是把選好的紅薯洗干凈后放在蒸籠里蒸熟,然后剝去薯皮,再和糯米漿放在一起攪拌均勻,就做成了具有天然清香味兒的糍粑皮。
壯粽
壯族稱粽子為“粽粑”,寧明壯粽是用糯米、豬肉等煮制成的一種大粽粑,是壯族“三月三”特制的傳統食品,也是用來祭祀拜祖的食品。壯粽比我們一般吃的粽子要大很多,一般要幾個人一起吃才能吃完。
龍州金龍鎮角粽
角粽形狀似牛角,所以壯話叫“角莫”,“角莫”是用上乘的糯米做的,用粽葉或楠竹葉卷成斗斗狀,用禾草捆扎,金龍鎮的村民們把“角莫”當成送禮佳品,特別是尋親訪友時,都喜歡帶上幾串“角莫”。
雞屎藤面
農歷三月三吃雞屎藤面,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雞屎藤面是選用剛采摘下來的新鮮的雞屎藤葉子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當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除了面,還有雞屎藤糍粑。
把荷魚丸
把荷魚丸,是崇左市天等縣地道的地方風味小吃,湯煮、酥炸、煎蒸均可,韌而不硬,營養豐富,沒有腥臭味,清爽不膩,味道別具一格,深受人們青睞。
發糕
蓮花發糕是南寧人拜祖祭祀必不可少的的特色食品,蓮花發糕有焦黃、泥黃、雪白三色、焦黃色發糕是最傳統地道的做法,一般是用紅糖做的,不過現在很少人早餐會選擇吃發糕,只有過節的時候才買得比較多。
菜包
菜包用牛皮菜做皮,用糯米、五花肉、香信、木耳、咸魚、蝦仁、蔥花、老蒜等做餡,菜葉包好餡后放在銻鍋和豬筒骨一起燜熟即成,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最為正宗。據傳菜包是六十年代困難時期艱苦條件下的產物,當時是用野菜包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