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祭祖和掃墓的重要節日。
《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節過后,氣溫逐漸升高,雨量增多,正是萬物生長、農民耕作的好時節,因此我國民間向來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說法。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重耳介子推歷史傳說故事100字(版本一)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給他吃。后來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愿再做官,背著母親隱居在綿山。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燒了3天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覺他和其母已燒死了。在燒焦的柳樹上大仙了有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并定為清明節,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勵自己勤政清明
清明節重耳介子推歷史傳說故事100字(版本二)
介之推是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臣子,驪姬之亂發生時,他跟隨重耳出奔,但是當晉文公即位時,晉文公忘記了他的功勞,而且他不敢向晉文公請求俸祿賞賜,所以他感到委屈。他決定和他母親隱居在沒有人知道的地方。晉文公后來發現自己的錯,但是他找不到介之推,因此把一塊田奉給介之推,作為他的祭奠。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介休市綿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