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聞Knews記者從上海動物園獲悉,大猩猩博羅曼,于11月27日上午9:40因搶救無效死亡,享年四十四歲,相當于人類的九十歲。
博羅曼是上海動物園的第一只大猩猩,也是上海動物園年紀最大、體型最大、力量最大的大猩猩。生于1973年,出生在西部低地大猩猩的自然棲息地之一——非洲的喀麥隆,童年即遭遇不幸,1歲時便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和族群同類(父母可能是死于盜獵)。后來他被動物保護主義者解救,送到了歐洲的動物園,又于1994年從鹿特丹來到上海,在上海生活了23個春秋,走完了他命運多舛的傳奇一生。
幼年的不幸為博羅曼帶來不可磨滅的心理創傷,他性格乖張孤僻、高傲而膽小,幾乎沒有經歷過群體生活的博羅曼缺乏安全感,會做出傷害同類中其他個體的行為,唯獨和照顧他起居的飼養員們建立起了一定的情感聯系。博羅曼的一生是不幸的,不幸中的萬幸是他被動物園收留,有飼養員拿他當親人,度過了衣食無憂的后半生。
近年來,我們經常收到游客和網友的提問,“原來的那只巨大的金剛去哪啦?是不是已經不在了?”其實,1994年博羅曼剛來園時住的大猩猩館是在現在的(紅)猩猩館,那時候的室內室外展區還沒那么大,襯得博羅曼非常威武雄壯;2007年,博羅曼住進了斥資千萬、室內外環境優越的新大猩猩館,享受到了更好的福利待遇,展區大了,就顯得博羅曼沒有原先那么“巨大”了。
同時,從前的我們也長大了,而博羅曼卻變在慢慢變老,在大家的印象中,“博羅曼”雄赳赳、氣昂昂,威嚴地來回踱步,“忽”地一聲蕩著吊繩站到假山頂上;而這些年來,他顯得比以往溫和許多,行動速度放緩,大多數時間都靜靜地側臥睡覺。唯獨看到孩子靠近玻璃窗時,會慢慢踱到游客跟前,隔著玻璃窗和孩子們對望。
在野外,大猩猩的平均壽命為35歲,漸漸地,盛氣凌人的博羅曼也不可避免地步入了老年。近年來,他的胃口逐漸消退,容易腸胃不舒服,牙齒開始掉落,臉上長出了皺紋。盡管和以前一樣每天仍要喝一壺熱“果珍”,但博羅曼吃的窩頭和水果比以前少了,蘋果和黃瓜也都要切成小塊,飼養員需要常常給他開小灶、為他補充維生素。
今年夏天連續的高溫天氣使年邁的博羅曼的身心受到了煎熬。飼養員的日常飼養管理工作也常常因博羅曼的情緒變化而變化,如動物展區每天的清掃保潔工作因不肯換房而不能進行,只得選擇等待,經常要等到晚上6、7點博羅曼才肯換房,飼養員再趕緊把另外一個展廳清掃干凈,保證第二天每個展廳內都有大猩猩展出。
飼養員和獸醫們密切注意博羅曼的情況并積極加以治療,但是大家都能感覺到他的狀態不容樂觀,10月25日,經過領導、獸醫、飼養員研究決定,將博羅曼串回后場進行全天候治療,并第一時間通知外國專家,在治療期間與外國專家就博羅曼的情況進行及時溝通,商討進一步治療方案。
在最后的一個月里,博羅曼吃不下塊狀食物,咀嚼起來費力,飼養員就拿榨汁機將食物榨成果漿喂給他吃,博羅曼靠著流質食物保持了相對正常的排便。對于博羅曼來說,這也許是無奈而傷自尊的,也曾經憤而絕食,但是生存的渴望令博羅曼低下了他高傲的頭顱,又像個孩子一樣接受了他親密的戰友——飼養員們的食物,就這樣反反復復維持了3周多,經歷了兩個療程,博羅曼奇跡般地出現了好轉。
11月22日,博羅曼胃口恢復,流食通過針管接連著注射給博羅曼,奮戰了將近一個月的獸醫和飼養員們的陰霾心緒被一掃而光,張醫生欣慰地說,“還是有希望的,同志們再加把勁”。
然而好景不長,11月24日,博羅曼又絕食了。打針也再沒有往日激烈的反抗。博羅曼的身體情況急轉直下,25日,博羅曼平躺在地上,再也沒有起來,不斷地喘著粗氣,只能靠針筒注射清水維持生命體征。
此時的博羅曼雙眼微閉,當飼養員呼喚他名字的時候,博羅曼緩緩睜開了左眼,似乎想努力告訴大家,他還有意識,甚至還努力地擺了擺全身唯一能動的左手,示意大家不用再喂食了,但癱瘓的右半身、下塌的嘴角和止不住的口水讓在場的人們都明白,已經無力回天了。前兩天的好轉,可能就是所謂“回光返照”吧。
27日一早,所有獸醫、飼養員及相關領導來到博羅曼處,為他進行最后的搶救。上午9:40,博羅曼長呼一口氣,經過了15分鐘的心臟起搏搶救無效,獸醫不得不宣告博羅曼的離世。
在場的十余名獸醫、飼養員和領導一起為這位“耄耋老人”送行。27日下午,獸醫為博羅曼解剖,一至兩周后將會得到病理報告。博羅曼的皮張和骨骼將交由上海自然博物館暫為保管,等待后續安排。博羅曼將他的后半生全部獻給了上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英國風俗禁忌有哪些?英國傳統節日及習俗盤2018-04-0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