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978年起,每一年的清明節,都江堰人民都會舉行隆重而盛大的“放水節”活動,以感恩治水先賢,弘揚傳統文化。2018年,青城山—都江堰景區攜手成都演藝集團,將“放水節”這一傳統節日進行全新詮釋,在傳承文化傳統,保留歷史底蘊的基礎上,融入新的血液,共同將“2018中國·都江堰放水節”打造成為大型朝拜盛典、精彩紛呈的嘉年華活動
都江堰放水節來由來歷
中華民族是以農業繁衍生息的古老民族,水是人們最重要的資源。在遠古洪荒年代,沒有科學知識,每遇洪澇災害,人們就以為是水神在作怪,為了免除災難,風調雨順,就只好祈求虛幻的“水神”,于是古代便出現了“祀水”儀式。傳說中的水神叫“河伯”,西門豹治鄴說的就是
這類故事岷江流域也不例外,秦以前的岷江水患無常,沿江兩岸的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純樸厚道的人們每到洪水季節總要捧著三牲到河邊“祀水”,一年又一年的乞求河神保佑他們。據說李冰的女兒冰兒,就曾作了“祀水”的犧牲品。
到了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帶領民工,修筑了舉世無雙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從此使得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都江堰延續至今,歷久不衰,主要原因就是保持了嚴格的歲修制度,人們為了紀念李冰,于是將“祀水”改為“祀李冰”。
每到冬天枯水季節,在渠首用特有的“榪槎截流法”筑成臨時圍堰,修外江時攔水入內江,修內江時攔水入外江,清明節內江灌區需水春灌,便在渠道舉行既隆重又熱鬧的儀式,拆除攔河榪槎,放水入灌渠,這個儀式就叫“開水”,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正式由官方將清明節這一天定為“放水節”,到了清代又被稱為“祀水”,民國后恢復了“放水節”這一稱謂。“放水節”是川西人民最隆重的節日,其盛況尤勝春節。
為什么清明節都江堰舉辦放水大典
歷史上,每年農歷的清明節在都江堰都要舉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預祝當年農業豐收,這是川西平原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屆時,地方官員要親自主持放水儀式,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
放水節初始于"祀水"。那是因為都江堰修筑以前,沿江兩岸水患無常,人們飽受水患之苦,為了祈求"水神"的保護,常常沿江"祀水"。都江堰修筑成功后,成都平原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謹,后人為了紀念偉大的李冰父子,人們將以前"祀水"改為了"祀李冰"。當地群眾也自發地組織到二王廟祭祀李冰父子,舉辦二王廟廟會,又稱清明會。
2018都江堰放水節相關新聞
自宋代以來,每年清明,都江堰人民都要舉行“放水祭祀活動”。放水節作為都江堰市及灌區最隆重的節日,既承載著人們祈求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美好心愿,也是都江堰的春夏季旅游啟動儀式及都江堰人民喜迎賓客、開放合作的嶄新平臺。
據悉,2018中國·都江堰放水節“拜水大典”將于2018年4月4日在都江堰景區舉行,想要觀看演出需提前在官方微信“都來玩兒”平臺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