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消費、禁止自帶酒水、紙巾小食收費……消費者只要有外出就餐的經歷,肯定就遇到過這些餐飲行業的潛規則。昨日,記者從市消委會獲悉,2010年有關餐飲行業的投訴達32宗,同比增長357%。市消委會工作人員稱,投訴急劇上升源于潛規則盛行以及陷阱多多。
“3.15”消費者權益日即將到來。昨日,市消委會曝光了餐飲行業的七大潛規則及四大消費陷阱。
七大潛規則
潛規則1:設最低消費
最低消費、包間費、服務費等,是餐飲行業普遍存在的價外特殊收費項目,而這些收費在事前往往不告知消費者。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餐館單方面規定的上述收費,必須在店堂公開具體的項目和標準,否則,就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和選擇權。
潛規則2:禁止自帶酒水
許多餐廳酒樓都禁止消費者自帶酒水,如果消費者自帶酒水,酒樓、餐館就要收幾十甚至上百元的開瓶費。而且,開瓶費收費項目及標準沒有在店堂、餐桌或餐牌上明示,卻暗地增加在賬單上,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潛規則3:收餐具消毒費
目前,有一些餐館額外收取餐具消毒費。在法律上,保障用餐安全,是餐飲經營者本身應盡的法定義務,其中包括食品、環境、餐具和服務人員的健康等多個方面。某些餐飲經營者外包“餐具清潔、消毒”業務,最后把這筆費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有的還從中賺一筆錢,是不合理的。
潛規則4:紙巾小食收費
在外就餐,消費者一坐下,服務員便送來紙巾、小食和茶水,讓你感覺他們很熱情。其實這些都要收費的,只是消費者不主動問,服務員一般都不會說明,餐牌上也大多不明示這類收費的項目和標準。
潛規則5:稻草當海鮮賣
目前,餐館、酒樓銷售綁扎類海鮮,大部分連同綁扎的稻草一起稱,把稻草當作海鮮賣。
潛規則6:低檔的免費茶
據有關部門披露,有些餐廳免費贈送的茶水實則為“低檔茶”,不但灰塵多,而且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據了解,“低檔茶”的一個重要來源是茶場陳茶翻新時篩下的碎末,實際上就是“下腳料”,有人專門收購,賣到一些茶葉批發市場或茶葉店,再流入飯店。
潛規則7:打折不給發票
商家常常會出臺一些辦法,如一些火鍋、餐飲店常推出的打折來吸引顧客。但結賬的時候,商家又提出打折就不能索取發票。一些消費者為了省錢,也只好就范。
B
四大消費陷阱
陷阱1:時令價玩你
許多餐廳酒樓往往在海鮮、家禽、高價蔬菜類等上面標時價,消費者不事前咨詢,很容易掉進結賬時被隨意定價的陷阱。
陷阱2:優惠券套你
現在,有一些餐飲店為顧客提供“吃多少返多少”的代金券,但當顧客出示代金券時,店方會以“這種券只能在一天中的某個時段使用”、“這種券只對特設的某些特價菜有用”等理由搪塞,并指著背后印好的“使用規則如有改動,恕不提前通知”、“本券解釋權歸本店所有”等字眼來解釋,讓顧客吃啞巴虧。
陷阱3:掉包計騙你
一般而言,飯店都會將消費者選購好的海鮮,讓消費者當面驗證,然后再拿到廚房進行烹飪;但一些信譽不好的飯店卻暗中掉包,消費者吃到的并非當初所選的。
陷阱4:稱海鮮耍你
海鮮稱重計量常見的貓膩有:一是無影腳。在電子秤腳下墊一塊塑料泡沫,秤放不平,水平珠傾斜了,就會缺斤少兩。二是掉包計。商販先不將秤盤放在電子秤上,此時秤上顯示為零,等消費者挑選好時再連帶秤盤迅速放上去,這時秤上顯示的數字實際上是連盤帶物一起計算的。三是“耍太極”。商販將商品猛然扔進秤盤,沖擊力使秤的計量數字瞬間加大。四是障眼法。在電子秤前堆放物品,使消費者看不清字幕;或者將電子秤放在身后或柜臺里,讓消費者難以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