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有一種花生百年來一直以傳統技藝制作,其外殼潔白,入口香脆。近日,記者來到衙口村的一家老字號衙口花生廠,了解一顆花生從地里到嘴里的歷程。
成品花生要經過三次篩選才能裝袋出售
成品篩選三次以上香脆且有嚼勁
剛走進工廠,便聞到一股花生香氣。屋內,一顆顆成品花生滑入機器中,機器下面“漏”出花生仁和花生灰,側面則“吐”出不少壞的顆粒。經過機器篩選的花生,經過傳送帶運到另一邊,三位工人站在傳送帶兩側進行二次篩選。幾個工人將花生倒入竹篾中,一邊撥一邊挑。很快,優質花生就被挑出并裝袋、稱重。
“花生品種的挑選也很講究,只有沙質土種的花生才能做出好吃的衙口花生。”該花生廠第四代傳承人之一施正臘介紹,他們主要選用良種花生“小琉球”、“中琉球”,因為它們殼薄味道好,特別是“小琉球”,最受消費者的喜愛。
一顆“小琉球”在手,果殼表層色澤潔白,剝開一看,殼內花紋自然清晰,顆粒飽滿。記者嚼上一顆,入口香脆,咸淡適宜,余香繞齒,使人不禁一顆接一顆地品嘗,一口口嚼不停。
工藝木桶圍鍋蒸煮7次暴曬才夠味
花生廠的倉庫里整齊地擺放著木桶圍鍋、竹耙、簸箕、籮筐等。施正臘說,除了鐵鍋,其他工具均為竹或木制。鐵鍋每天都要保養,防止生銹。
“每年農歷七月,工人們就是用這些傳統工具生產衙口花生。”他隨后介紹了衙口花生的制作流程:農歷七月的每天凌晨時分,剛從地里收上來的花生送到花生廠,倒入水池里,由工人清洗兩遍并粗略挑掉壞的顆粒。作坊內,7個大灶臺同時燒火,把清洗好的花生倒入14口木桶圍鍋中蒸煮,加入適量的食鹽,蓋上鍋蓋。一口鍋里大概要裝5籮筐花生,多了裝不下,少了的話,鋪在花生上的鹽會下沉,燒不開,煮出來的花生便不合格。煮花生時還不能“漏氣”,光蓋上鍋蓋遠遠不夠,還要用稻草編成的草繩,將鍋口邊封死。煮好一鍋需要一兩個小時,期間,工人還要隨時控制火候和溫度,既要使果仁熟透,又不使果殼爆裂。
花生煮好后,天也差不多亮了。待作坊外的空地被太陽烤熱后,工人們把花生挑到水泥地上鋪好,每隔半小時用竹耙翻面。“因為陽光的熱度不同,每次曬完會放入倉庫中退熱,再拿到屋外曬。周而復始曬七次,最后收入倉庫。”施正臘說,從進廠到成品,至少需要一個月。
用木桶圍鍋蒸煮是一道重要工序
流傳“靠天吃飯”雖無奈傳統工藝百年傳
廠里的一角有一臺閑置的蒸汽鍋,早已銹跡斑斑。施正臘說,制作花生是“靠天吃飯”,每年只有一個月的制作時間,受天氣制約,如下過雨的水泥地需太陽曬好幾天才能曬花生。因此,他們一直在摸索新的生產方式。“曾用這臺新式機器煮花生,結果發現不好吃,也曾嘗試用煤氣或天然氣煮、烘花生,但它們的火力沒有柴火的旺,烘干的花生也沒有陽光曬后獨特的味道,所以一直沿用傳統方法。”他說。
“衙口花生的傳統制作方法自清光緒年間流傳至今。”施正臘介紹,當時,衙口村民施性比在花生收成后,靠蒸煮花生出售謀生。他將花生洗凈,加入適量的食鹽,用旺火煮,經過暴曬,再將花生密封儲藏。施性比研制出的花生味道獨特,深受人們的喜愛。到民國時期,有位叫施能鉗的同鄉跟隨施性比學習蒸煮花生,連學三年后掌握了技術,便和施能計一起合煮花生做生意。不久,施能鉗到菲律賓謀生,施能計仍以賣花生度日,并悉心研究煮曬花生的技藝。后來,施性比去世,施能計接手衙口花生的生意。施能計便是施正臘的曾祖父。
“上世紀60年代便賣到東南亞各國,現在每年生產幾百噸,除了銷售本地市場,還遠銷海外。”花生廠第三代傳承人施嘉榮說,每年春節或中秋,華僑回家探親總要買好幾盒送人,到國外去也要捎幾盒帶走。(記者 陳靈戴 涵琦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