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選舉時為了討好基層勞工,承諾推動“每周休兩天”,但上臺后該政策遭到資方強烈反對;為了不得罪資方,遂又改為“每周一例一休”,即一天為例假日(勞工可拒絕上班),另一天為休假日(勞資雙方達成共識后可變成上班日,不必補假)。但勞方認為“一例一休”仍無法保障休息權利,痛批當局“毀諾”,而“一例一休”規定連續上班七天即屬違法,資方對此也不買帳,認為交通、旅游、媒體等行業因為工作性質無法落實“一例一休”。
此外,臺當局“經濟部”提出限期Uber撤資,隔天“行政院”卻說正在研究推動Uber和其他的士業者合作營業。不過是一天的時間,政策方向竟如此南轅北轍,令外界看得一頭霧水。
能源政策也是如此。民進黨上臺前堅持“廢核”,執政后卻又有意重啟“核一”以應付島內用電危機。至于經濟政策更是令人失望,迄今當局叫得最響的也只有所謂“新南向政策”。臺灣開拓海外市場,原本無可厚非,但該政策卻是以取代兩岸經貿為目的,顯然違反經濟規律。兩岸同根同源、同聲同氣、地理相近,臺灣業界大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但民進黨竟反對兩岸服貿、貨貿,使臺灣業界白白失去關稅優惠、降低進入門檻的好機會。
早在去年就有臺媒指出,蔡英文一觸及具體問題就立刻暴露其“空心”的毛病:要么采取“模糊策略”,把問題變得更抽象化;要么化“目的論”為“過程論”,完全不提如何解決,只一味說“如何溝通、如何設立機制”云云。如今不幸完全言中。這三個月來蔡英文碌碌無為、林“內閣”荒腔走板,臺灣民眾大概已看清楚了民進黨當局的“能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