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暑期,永寧古衛城紅色研學熱潮涌動。坐落于永寧老街的平糶會舊址——一棟占地400多平方米的番仔樓,成為游客追溯烽火歲月、感悟華僑愛國情懷的重要打卡地。這里鐫刻著抗戰時期海內外鄉親攜手援助家鄉的感人往事。
游客進入平糶會舊址參觀
7月8日,記者走進平糶會舊址,旅菲華僑鄭尊良的后人鄭清柳正在向前來研學的游客講述其爺爺鄭尊良與平糶會的歷史淵源。“這棟樓是我爺爺鄭尊良1934年從菲律賓寄銀元回家鄉修建的,1936年才落成。落成的第二年就成為永寧鄉親們的‘救命糧倉’。”他指著中西合璧的建筑細節介紹:條石筑成的主體建筑堅如磐石,紅磚裝飾的外墻雅致精巧,廳廊的羅馬柱與閩南傳統的滴水獸相映成趣,在大門門柱等處有幾副永寧詩人蔡梅舫手書的楹聯,字里行間皆是華僑的家風家訓。
時光回溯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金門、廈門兩島相繼淪陷,日軍封鎖沿海,閩南交通斷絕。土地貧瘠、糧食依賴外供的永寧,瞬間陷入“斷糧危機”,鄉親們面臨生死考驗。危難時刻,遠在菲律賓的永寧華僑挺身而出——宿務旅菲永寧同鄉會緊急成立“特組救濟委員會”,向各地僑胞募得2000余銀圓,購米運至泉州;1937年8月8日,永寧鄉內組成平糶會,借用鄭尊良剛建成的番仔樓作為平糶場所,首批購買大米200包,以平價(低價)出售給永寧鎮區及西厝村鄉親。“當時一樓有5個房間,全部存放大米,買米的鄉親排到了巷口。”鄭清柳回憶道,小時候,奶奶和爸爸經常給他講發放救命糧的歷史故事。
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向記者介紹,石獅市博物館珍藏著一份“經募糧食捐款征信錄”,印證了平糶會的這段歷史。“征信錄”詳細記載當年成立“特組救濟委員會”的背景概況以及“致旅菲同鄉會公開函”,其中寫道:“自廈門淪陷,海道封鎖,內地交通幾乎斷絕,吾永僻海濱之區……米糧方面大都仰給外來,今交通阻塞,運輸不便,糧食恐慌……不得不盡綿力,代我鄉災民向旅菲各地同鄉極力呼吁,以期繼宿務而起組織同鄉會籌募巨款,運米救濟……”字里行間都是急迫和懇切。“征信錄”還翔實記錄“特組救濟委員會”名單、會議紀要、捐贈人芳名以及各項收支明細,其收入支出的類目極多,數額巨細不等,非常詳盡。1938年8月21日,宿務旅菲永寧同鄉會派遣名譽顧問陳漢宗、特派專員陳植藻回國,指導平糶工作有序推進。與無償賑濟不同的是,鄉親們以“平價”購糧,以解燃眉之急,而平糶機構收回的成本,還能為后續救濟積累資金,盡顯務實與溫情。這場持續的救濟,不僅紓解了永寧的糧荒,更穩定了抗日后方,其模式隨后得到廣泛推廣。
正如“征信錄”所見證的,這只是當年石獅華僑救亡行動的一個縮影——抗戰期間,海外僑胞不僅輿論聲援、物資援助,更有人回國參戰,與祖國人民共御外敵。
永寧僑聯副主席董清輝告訴記者,平糶會舊址是永寧紅色研學必不可少的打卡地,讓孩子們了解抗戰勝利不僅有戰場廝殺的戰士,還有默默守護家鄉的鄉賢力量。
硝煙散盡,精神永存。當年僑胞“共紓國難”的赤子心,如今已化為海外僑商回饋桑梓的綿綿接力。在抗戰勝利80周年的今天,永寧平糶會舊址的故事,仍在訴說著跨越山海的家國情懷,成為紅色研學中的動人篇章,激勵后輩砥礪奮進。
(記者 洪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