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馳祖國偏觀光,拾喜新詩賦肯堂……白馬鳳承先代遠,鳥衣瑞卜后人昌;迎暉好景臨滄海,積德高門壯梓卿。”這是鐫刻在永寧鎮西岑村王立璇番仔樓一樓大門邊上的詩句。內容表達了主人王立璇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即將完工的新居的喜悅之情,同時也寄托著對先代傳承的重視和對后人興旺的期許,并體現他對品德修養和家鄉發展的重視。本期《閩南故事》就讓我們走進這座番仔樓,了解王立璇愛國愛鄉的感人故事。
王立璇番仔樓
王立璇
1 立志創事業 終究夢成真
兩層半高的王立璇番仔樓,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主體墻面均由花崗巖組成,二樓正面墻體由閩南紅磚砌成。番仔樓共有90根石柱、36間房,正立面有精美的雕刻、羅馬柱、楹聯等設計,整座樓顯得宏大莊嚴。日前,筆者跟隨王立璇堂親王仲建的腳步,推開了番仔樓的大門。
二樓正立面的裝飾
王立璇(1879—1948),永寧鎮西岑村人。據介紹,由于家中生活困苦,王立璇年輕時在家鄉經常當轎夫、扛大鼓。王立璇13歲時,王仲建的爺爺王立皎帶他前往菲律賓謀生。起初,王立璇在堂兄的米店當學徒,但他志向遠大,不愿久居人下。經過細心觀察和認真調查,他發現經營石灰、水泥等甚是有利可圖,便辭掉店中工作,自己創辦石灰廠,出售石灰、水泥、沙土等。他不懼酷暑嚴寒,起早摸黑,刻苦經營,銳意進取,于是逐漸發家。他又收購舊鐵器,慢慢經營起鐵業,繼而與美國接洽進出口業務,不久便成為菲律賓著名的鐵商。后來,王立璇出任菲律賓華僑鐵商會名譽主席、溪仔婆中華商會名譽董事長。
2 身在異鄉 心系祖國
王立璇熱愛祖國,關心桑梓。1930年,王立璇了解到家鄉西岑村文化教育落后,便與同村的王立螺、王惟杭捐獻巨款,創辦岑江小學。岑江小學作為當時最早由華僑捐建的村莊小學之一,令周邊村莊民眾羨慕不已。雖然如今岑江小學已被并入銀江小學,但為了紀念當年王立璇對家鄉教育做的貢獻,岑江小學的舊址上仍然立著一塊牌坊,上面鐫刻“王立璇建”四字。岑江小學舊址正好在王立璇番仔樓的對面,好像是在告訴番仔樓的主人:你看,當年你對家鄉所做的貢獻,村民永遠記在心里。
由王立璇捐建的岑江小學
1931年,王立璇組織旅菲校董會,勸募基金,以作常年經費,大大推動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1937年,他又獨資建造小學校舍,并負責全部辦學經費,讓學生免費入學,減輕了當時本就貧困的村民的壓力。抗日戰爭結束后,得知故鄉群眾生活依然困苦,他匯來巨款,分發給鄉人,每戶500元(舊幣)。
王仲建說,抗日戰爭爆發后,王立璇叫停在家鄉興建的番仔樓,把要建房子的錢全部捐給祖國。因此房屋主體是在1937年興建,而房屋兩側則拖延至1947年才續建完成。不僅如此,王立璇還積極奮起,四處奔走,號召抗日救國,并帶頭捐款獻物,支援祖國前線軍民抗戰。菲律賓華僑援助抗敵委員會成立時,他被推選為委員,自此更是全力以赴、嘔心瀝血、矢志不渝。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寇入侵菲律賓,王立璇被日軍逮捕,財產也被抄封。敵人對他施以利誘,后又嚴刑拷打,但他仍然拒絕與敵人合作,表現了可貴的愛國精神。1943年,友人為他擔保,王立璇得以釋放。由于他平時信譽很好,在親朋好友的鼎力幫助下,不久企業又恢復原來的規模。
3 立足菲島 服務華僑
王立璇平生節儉自持,但對社會公益事業尤為關心,出錢出力,不甘人后。1919年,王立璇與王泉笙、王金俊等人籌備組織菲律賓太原王氏宗親總會。該會于1922年正式成立,王立璇任名譽主席。該會對促進菲律賓華僑社會的發展,密切華僑與祖國的聯系發揮了很大作用。從1936年至1947年,他連續5屆被選為菲律賓華僑善舉公所的董事,分別擔任公所股、義山股、醫院股股員及司庫等職,為華僑善舉公所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此外,王立璇還曾擔任菲律賓中正中學常務董事、溪仔婆中西學校名譽董事長、中山學社菲律賓分社理事、曙光學校董事長、中國童子軍直屬菲律賓分會理事顧問、集納編纂社董事及家鄉石獅慈善堂董事等職。
王立璇番仔樓外立面
如今,這座番仔樓成為村民聚會休閑的一個好去處。當筆者走出番仔樓的那一刻,深深地感受到:番仔樓不僅是財富的象征,更體現了華僑們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所取得的成績,且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將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繼續發揚愛拼敢贏和愛國愛鄉的精神。
(王秀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