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獅有“要了解石獅,得先了解龜湖”的說法。因為龜湖是石獅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地方,該地人文薈萃、商貿發達。在過去,有龜湖十三鄉的說法,可見這個地域范圍不小。而要了解龜湖塘,就要先了解“六斗門蔡”。
蔡氏祠堂
蔡襄修建六斗門
斗門,實為“陡門”的簡寫,意思是路橋和旱閘結合一體的水利工程。六斗門指的是龜湖水利工程,而這個水利工程是由蔡氏修建的。在古代,普通老百姓是沒有能力修建水利工程的,這必然要由官方主持。那么,龜湖水利工程是由蔡氏的哪個先祖修建而成呢?這個人便是蔡襄。
舊時龜湖塘布局
說到蔡襄,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北宋名宦、大書法家。蔡襄曾經兩任泉州太守。任職期間,蔡襄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橋——洛陽橋,其功績被老百姓世代傳頌。蔡襄是體恤民情的清官,深知農業水利對封建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他深入基層,聽說青陽至龜湖外有海潮、內有無數湖溝,農事作物經常被淹死,耕地常年受水災破壞,由于耕地面積有限,人地矛盾尤其尖銳;他也知道沿海村莊外都有大片灘涂鹽堿地,可以改造成農田。為助力晉南沿海百姓應對水旱之災,蔡襄發動官民合力夯筑海堤與陡門,建造當時晉南最大的水利工程——七首塘水利工程。其包括沿塘、沙塘、芙蓉塘、洑田塘、古宅塘、龍塘、龜湖塘,而龜湖塘便是其中最大的塘,位置從現在的青陽水路一直分布到石獅龜湖。
龜湖塘是什么樣的?據說蔡襄在灘涂區建一條很長的海堤以抵御潮汐,并在山谷溪流匯合處的龜湖,再建一條防洪堤,圍筑出龜湖塘,還在防洪堤上挖了六條浚溝,在這些溝渠的末端建了六個斗門,以利于蓄水和引水灌溉防洪堤外大面積的田洋。據《晉江縣志》記載,龜湖塘“長一千八百余丈(約6公里),闊八十二丈(寬約300米),深一丈,東至塘后,西至石獅亭,南至塘岬(長福),北至大洋。灌田三千八百余畝”;據《龜湖塘頌德碑》載:“自蔡襄定塘規至明朝的五百年間,糧食產量往往二三倍于他鄉。”由此可見,龜湖塘建成后,成為古代石獅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
蔡襄后裔移居龜湖
蔡襄修建龜湖塘后,為規范農田用水,又著手制定切合鄉村實際的塘規,明確規定龜湖一帶百姓用水管理及塘岸的維護問題,建管并重,以發揮水利的最大經濟效益。同時在蔡、鄭、蘇、黃、林、吳六族中選舉公正賢能者充當陂首(“陂首”負責管理和維護河湖、水利的人員,一般由鄉里有責任心、富裕有力的人士擔任。陂首是否用心、公正,直接關系到河湖管理成效和百姓農作收成好壞),并制定賞罰辦法,使各村的用水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防范因這些問題而引發民事糾紛,真正造福百姓。
七首塘自宋代以后,歷代官方曾多次修筑塘岸及閘門等設施,各地均有塘規,塘規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修改和補充,繼續發揮鄉規約束民眾的作用。
龜湖老街
為繼承蔡襄的遺志,蔡襄的部分后裔和族人看到當時龜湖周邊人煙稀少、勞動力缺乏,便移居龜湖。據蓮埭《龍津蔡氏族譜》,蔡襄長子蔡勻傳子蔡沂(字維旺)移居龜湖,蔡沂生子蔡昌,號元龜,宋孝宗時為文林朗,被尊稱為龜湖蔡氏開基始祖,蔡元龜秉承家訓族規,與當地人一道開墾龜湖,興修斗門等水利設施,調節水利灌溉,促進農業生產,又與當地蘇、鄭、黃、林、吳氏等締結良緣、和睦相處,子孫由此繁衍生息。龜湖鄉重農耕而促商貿,各姓氏村民合力開發,使龜湖成為湖光十里、水稻飄香、水陸便捷、商賈云集的富饒之地,共同造就龜湖的繁榮。后來,蔡氏后裔傳衍至石獅和泉州晉江其他地方,但只要是從龜湖走出去的,他們便會稱自己為“六斗門蔡”。
雖歷經朝代更迭,族人全部散落他鄉,但坐落于寶蓋鎮鄭厝村的龜湖蔡氏宗祠幾經修繕仍保存至今。現在我們看到的蔡氏祖祠,是近兩年翻修的,保留了原建制,是閩南典型的硬山頂建筑,二進三開間,磚石木結構。厝前左邊立旗桿夾,檐下蔡氏堂號燈高掛,中堂端坐著蔡襄漢白玉像,蔡襄面相儒雅,據說這是按照蔡襄當年修建六斗門的年紀塑的。兩邊堂壁上刻著浮雕,展示蔡襄的豐功偉績。這座六斗門蔡氏祖祠,同時也是蔡襄紀念館。蔡襄澤被萬民的事跡激勵后代,弘揚祖德,努力打拼,繼續進步。
龜湖塘規
龜湖蔡氏
人才輩出
在清初沿海遷界中,原居住于龜湖沿岸的蔡氏、張氏、吳氏須內遷,龜湖蔡氏在此次遷界中大量外流。在歲月的變遷中,居住在龜湖的姓氏中漸漸少了蔡氏后裔。但從龜湖走出的蔡氏人丁興旺、人才輩出,其中不乏進士、為官者。據重光龜湖“六斗門”蔡氏祖祠紀念刊,傳自龜湖的容卿蔡氏走出多位進士、舉人,家學淵源由來已久,如明正德二年丁卯科舉人蔡奇、明萬歷三十八年庚戌科進士蔡邦藩、明崇禎四年辛未科進士蔡炳龍等。
自宋以來,龜湖蔡氏在石獅各地開枝散葉,并繁衍至世界各地,書寫了一段段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佳話。 (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