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耕地質量關乎農產品產量和品質,保障全市糧食安全生產。12月3日,記者獲悉,今年來,石獅堅持綠色生態為導向,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的工作主線,以耕地土壤肥力提升為重點,通過實施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還田等措施,繼續做好全市耕地質量監測與等級評價、推廣“胡蘿卜—旱稻”輪作模式等工作,構建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長效機制,促進耕地資源永續利用,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夯實糧食安全基礎。
為加強耕地質量建設,防止秸稈焚燒污染環境,我市選擇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技術物質補助方式,建立水稻秸稈還田示范片,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引導農民廣泛實施秸稈還田改土培肥技術,促進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同時,科學合理施用有機肥,推廣有機肥替代無機肥的技術應用,促進有機資源轉化利用,減少化肥施用量,實現培肥地力。以充分保護和利用優質耕作層土壤資源為目標,我市對非農建設占用耕地質量等級較高的優質耕地實施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剝離的耕作層土壤優先用于新增耕地、旱地改造水田、非糧化耕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各類耕地,提升耕地質量等級。
統籌推進耕地質量評價監測方面,我市做好2個福建省耕地質量監測點、3個泉州市耕地質量監測點建設工作,按照技術規程要求,做好監測點的日常管理,開展田間調查與記載、樣品采集、分析化驗、資料歸檔整理等工作,編制發布本地區年度耕地質量監測報告。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按照相關技術規程建設耕地質量監測點,掌握項目區土壤養分變化情況,科學評估項目開展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為深挖旱地種糧潛力,進一步鞏固糧食安全基礎,我市已連續兩年推廣“胡蘿卜—旱稻”輪作模式。該種植模式利用胡蘿卜采收后的夏季休耕期旱作水稻,在“旱稻”收成后接茬種植胡蘿卜,形成“胡蘿卜—旱稻”輪作,有效提高土地復種指數,不僅彌補了傳統種植業的單一性,還提高了土地的產出收入,為大力發展高效農業注入新活力。據悉,明年石獅市將加大力度推廣“胡蘿卜—旱稻”輪作模式,計劃擴大旱稻耕種面積1000畝以上,不斷提升旱地糧食生產潛力。(記者 林富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