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江石湖海岸新種植的紅樹林
名詞解釋:紅樹林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濕地木本植物群落,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美譽,也是珍稀瀕危水禽重要棲息地,魚、蝦、蟹、貝類生長繁殖場所。中國紅樹植物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
石獅的“海岸衛士”終于擴容了!11月21日,記者前往蚶江鎮林鑾渡生態檢修道一帶看到,在這片海陸交匯的潮間帶,已栽植上一株株秋茄、白骨壤和桐花樹苗,讓原來的光灘增添了幾分綠意。這些紅樹科植物有個統稱,就是大家更熟知的“紅樹林”。
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局和國投集團交建公司獲悉,相關區域此前完成互花米草除治,此次共人工補植“紅樹林”142.43畝,助力石獅修復海岸生態系統,打造濱海濕地新景。
從“一小撮”到“一大片”
在此之前,石獅僅存的幾棵紅樹,“堅強”地活在錦江后垵澳古渡頭、蚶江水閘邊。多年來,因為外來生物互花米草的侵襲,加上灘涂養殖與紅樹補植的用地矛盾,石獅的紅樹林不斷被逼退,從早年水頭至錦江海堤一帶,一直萎縮至古渡頭一隅的“一小撮”。
在屬地蚶江鎮村的共同努力下,而今,這一撮“紅樹林”終于有伴了。結合林鑾渡海岸生態修復,石獅在建設一段生態檢修道的同時,也對沿線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提升。通過人工種植“紅樹林”等方式,修復受侵蝕岸線、增強防潮防浪能力,正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分為四個地塊,其中三塊分別栽植秋茄、白骨壤和桐花樹三類紅樹科植物。另外一塊138.35畝則種植草本植物堿蓬。長成后,將與檢修道周邊的綠化、緩坡、生態駁岸等景觀一起,打造為石獅濱海旅游的新‘打卡點’。”交建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栽植好還要管護好
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紅樹植物能在河口、鹽沼、泥岸等潮間帶形成稠密的樹林或灌叢,起到防風削浪、緩解海岸受侵蝕等作用,因而有著“海岸衛士”的美譽。同時,其還能為鳥類、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豐富的食物、良好的棲息環境,對維護生物多樣性意義重大。
此番栽植“紅樹林”,也是繼去年10月底完成轄區1378.2畝互花米草除治后,石獅維護濱海濕地生態穩定性的連貫性手筆。
“從泉州灣河口濕地晉江段紅樹植物的生長狀況看,正常要3年左右時間才能長好。”該負責人坦言,期間做好管護工作就相當重要,“一方面,是要嚴防繁殖能力極強的互花米草‘卷土重來’,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其他破壞。”
為此,石獅已將互花米草適生區域納入長效監管范圍,并啟動三年管護行動。此番栽植的“紅樹林”同樣也委托第三方進行為期三年的管護,“通過設立管護標識、設置專職‘護林’員、加強日常巡查,及時人工拔除新萌發的互花米草,也希望廣大民眾共同呵護,讓石獅海岸生態愈發豐富迷人。”交建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記者 康清輝 顏華杰 通訊員 林明富 吳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