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某餐飲連鎖店將客人等位區劃分為“i人”區和“e人”區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一時間登頂各大平臺熱搜。網友無語道“吃個火鍋還要分i人e人?”那么“i人e人”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這樣區分?
什么是“i人e人”
所謂“i人”與“e人”源自近來很受年輕人歡迎的人格類型指標“MBTI”(也稱“人格類型測試劃分”),這是一個基于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的心理學理論所發展出的一種人格類型理論模型,從“注意力方向”“認知方式”“判斷方式”和“生活方式”四個維度進行測試和區分,從而劃分出16種不同的人格類型。其中,i和e代表著“注意力方向”的兩個傾向,即內向內傾(i)和外向外傾(e)。那么,“i人”就指性格內斂的人,“e人”指性格外向的人。他們的區別是,“i人”如同“社恐”的人喜歡獨處不喜歡社交,即使在社交場合,也會自己坐在角落。“e人”如同“社牛”的人喜歡與外部世界的人事物互動、交流、打交道。
被標簽的“i人e人”
自MBTI人格類型劃分開始流行以來,成了年輕人間的“社交話題”,他們常以此開啟之間的聊天,并找尋相同的興趣愛好。一些公司在員工面試問卷中,也會出現“你的 MBTI 類型”這種問題,并以此作為是否錄用的參考標準之一。對此很多網友表達了各自看法,網友@飛鳥晴晴:“怎么現在干個啥都能被歸為i人e人 ?”網友@單眼皮小帥:“能不能不要到處貼標簽?到處定義他人是很不禮貌的,也是片面的。”
不能簡單“i人e人”區分
常言道“千人千面”,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不同的自我想法和思維方式,人的行為和性格是復雜的,很難用簡單的標簽來概括。如一開始就簡單定義可能會引發偏見和刻板印象,最后會影響判斷。因此不能簡單以“i人e人”來區分定義。“i人e人”表達的更多是傾向性,一個人不可能絕對外向或絕對內向,絕大部分人既不是社恐也不是社牛,在不同時刻不同場合,會有不同的表現。網友@小狗年糕:“我上班時會自動變e人,努力與同事愉快地工作完成各項任務指標,下班后又會變成i人,在獨處的時間我用來給自己充電。”網友@布臘拉卡:“i人有時會變e人,和身邊相處的朋友有關。”網友@WellDone:“我大學同學看他朋友圈一直覺得他MBTI會是e人,沒想到測出來卻是i人,確實不能簡單以性格內外向去區分。”
心理專家表示,MBTI人格類型測試只是認識自己的一種工具,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環境下,會呈現截然不同的狀態。年輕人可以通過人格類型測試了解自己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揚長避短,減少因不自知帶來的無謂內耗,也可以通過有針對性、有計劃地突破不擅長的方面,完善自我。(郭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