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蘇、內蒙、山西、安徽等13個省(直轄市)先后對市場上銷售的服裝進行抽檢,暴露了大量的問題。其中,至少有八個省份抽檢的產品涉及到石獅、晉江一帶的企業。
警報頻繁被拉響
近兩個月來,內蒙古抽檢了呼和浩特、包頭等7個盟市商場、專業市場上的兒童服裝。在抽檢的80個批次的樣品中,有46個樣品不合格,批次抽檢合格率僅為42.5%,其中涉及兩家泉州企業;安徽省工商局對淮南、蚌埠、六安、合肥市等市場上銷售的服裝進行了省級質量檢測,曝光25批次不合格產品,其中涉及一家晉江企業;江蘇對亞馬遜、京東、凡客、當當等網站的裙子、襯衫、T恤等進行抽檢,不合格率高得嚇人,其中京東抽檢的襯衫不合格率竟然為100%,涉及一家泉州企業;廣西抽驗南寧、柳州、桂林、梧州市場上銷售的兒童服裝31個批次,結果顯示,合格率僅為29.03%,不合格的涉及一家石獅企業;山西對太原市市場上經銷的由省外企業生產的50個批次的單夾服裝質量進行了監督抽查,不合格4個批次,涉及一家晉江企業。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最近,有13個省(直轄市)公布了對市場銷售的服裝的抽檢結果,至少有8個省份抽檢到的不合格產品涉及到石獅、晉江一帶的企業,產品包括內衣、童裝、襯衫、休閑褲、夾克等等。
質量問題出在哪
那么,服裝質量問題出在哪?記者采訪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檢測中心泉州實驗室的有關專家。他們分析認為,服裝不合格項目主要集中在纖維含量、pH值、色牢度和甲醛含量等方面。
據介紹,纖維含量即產品采用原料的成分含量,是紡織產品內在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是消費者選購產品最為關注的內容之一。如果纖維含量與明示值不符,有欺騙消費者之嫌;色牢度是染色服裝顏色保持堅牢程度的評價標準,這個不達標的服裝容易導致染料從紡織品轉移到人體皮膚上,易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pH值是紡織品的安全性指標,人體皮膚表層的pH值為弱酸性,若pH值超標將破壞人體表面抵御疾病的屏障,容易引起皮膚瘙癢等。相比之下,甲醛含量超標則更為嚴重,重則會降低人體免疫功能,引發多種疾病。
專家們強調,自2000年以來,我國對服裝質量的監督檢查一年比一年嚴格,如果不加強質量控制將嚴重影響產業的發展。
企業該如何應對
“雖然紡織服裝業是一個技術含量不甚太高的行業,但其整個供應、加工鏈牽涉面廣,要控制質量絕非易事。要求企業首先必須熟悉行業標準,其次要嚴格自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檢測中心泉州實驗室的專家告訴記者,紡織標準化作為紡織工業重要的技術支撐,在促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跨越國外技術壁壘以及規范市場、維護消費者利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間,紡織行業共制定修訂757項標準,其中國家標準346項,行業標準411項。截至目前,現行的標準有1400多個。為了幫助石獅及周邊企業熟悉標準,同時也鼓勵石獅及周邊企業參與修訂國標和行業標準,中國紡織信息中心決定本月末在石獅舉辦2014年全國紡織服裝標準與質量管理大會,邀請國內外權威人士和品牌企業解讀與企業關聯最密切的標準、傳授質量管理的經驗和新模式,希望對石獅企業有所裨益。
他們認為,在“質量石獅”戰略的推動下,石獅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質量意識也大有提高,企業家又有善于學習的特點,因此,盡管前進的路途并不平坦,但石獅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一定會有更美好的未來。(記者 譚耕新 通訊員 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