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8日訊 6日上午,2016中國紡織創新年會·石獅峰會如期舉行,來自全國的紡織精英齊聚一堂,重點探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行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方向,以及尋求時尚語境下,企業產品開發、科技創新的途徑。
中國紡織創新年會是中國紡織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年度會議之一,是中國紡織行業總結年度創新成果、探討未來創新發展模式的專業會議,迄今已舉辦17屆,為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和眾多服裝及面料企業了解前沿資訊、研發創新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臺。本屆石獅峰會以“探尋紡織產品創新的基因”為主題,重點探討企業如何提升供給質量和效率,激活和釋放有效需求;如何從產品本質出發,以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為根本,探尋紡織產品創新的基因,助推紡織行業轉型升級。
“當前,石獅紡織服裝業面臨轉型升級新的挑戰。”據中共石獅市委副書記、石獅市人民政府代市長黃春輝介紹,應對挑戰,石獅確立了“質量石獅·實業強市”的戰略思路,積極采取措施,推進紡織服裝產業提質增效。
緊隨需求端的變化
推動創新發展,需要準確判斷突破方向,也需要根據市場與企業的狀況,權衡利弊得失。無論對于需求端還是供應端,成本永遠是創新的第一要素,企業需要權衡。
目前,需求端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關注產品與關注體驗并重,消費者在關注價格、品質的同時,開始注重消費體驗與文化表達,市場對服務化、定制化、娛樂化的需求成為趨勢;
二是城市市場向城鎮市場下沉,隨著居民收入的普遍提升、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中高收入階層的快速崛起,市場潛力日益加大,并開始向城鎮下沉;
三是二八經濟與長尾經濟共存,消費需求正由過去模仿型、排浪式消費為主,向著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電子商務的繁榮,使得具有時尚基因的服裝行業長尾效應更加明顯。研究顯示中國服裝網絡銷售中,大品牌份額低于10%,而長尾品牌的份額達到50%左右。
權衡圍墻花園與生態叢林
在互聯網經濟中,“圍墻花園”是指對用戶訪問內容和服務有所限制的環境,是一個有限制的創新生態系統。以蘑菇街、美麗說為代表的行業垂直應用平臺,借助社交平臺以內容分享、情感交互、場景構筑形成流量并變現的網紅經濟,都是圍墻花園的典型代表。圍墻花園的優勢在于其專業性與針對性強,其缺陷在于內容不夠豐富。企業創新是打造圍墻花園,還是構筑生態叢林需要權衡。
行業創新發展,首先要以人才驅動創新,構建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倡導企業家精神與工匠精神。
其次要完善創新體系,具體而言就是要構建四大體系:一是紡織產業鏈上下游、生產和應用協作創新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二是實現協同性研發、分布式生產、精細化加工、柔性化制造的行業智能生產體系;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資本化與產業化、實現創新成果的自由流動與優化配置的服務體系建設,如研發設計、技術咨詢、創新孵化、知識產權服務、第三方檢驗檢測等服務的發展;四是提升我國紡織服裝產業自主技術標準國際化水平的標準體系。
最后要把握創新關鍵,科技創新是創新發展的關鍵所在,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桿,決定著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市場創新、文化創新的發展方向。科技創新重點要突破智能制造、紡織材料和綠色制造三大領域。
孫瑞哲:“L”型經濟是創新發展的良機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
世界范圍內,以智能、綠色、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技術革命正深刻調整產業分工,重塑競爭格局,改變力量對比。中國要抓住“彎道超車”的歷史機遇,從跟跑變為并行,最終實現領跑,實現由大而強。行業層面,經濟“L”型走勢是行業實現創新發展的良機,增長速度的回落顯露了之前高增長過程中積累的結構性、體制性問題,在釋放壓力的同時,也為創新發展預留了空間。(海都記者 陳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