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可以幫助人們簡單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心情、意愿、感受之類主觀的東西,在人跟人之間進行傳播。說到底,語言不僅是聲音,而是輸出思想的工具。但不合適的語言具有殺傷力,羞辱性的語言殺傷力尤甚。輕則導致孩子心理有障礙,重則導致孩子走上輕生的念頭。我們應倡導文明家風,拒絕語言暴力。
使用侮辱性語言
造成孩子心理障礙
今年20歲的小謝,是黑龍江人,在石獅上大學。她告訴記者,當年選擇來石獅,就是為了逃避他的父親,因為她的父親經常使用侮辱性、打擊等暴力語言。據她回憶,在上初中的時候,因自己穿一件比較暴露的衣服,父親就莫名其妙大罵她。“就這件事,至今都還嚴重傷害著我,原來我在父親的眼中是這樣的一個人。”小謝說道。
已經成家立業的王先生告訴記者,從小到大,不管他做什么,他父親都嘲諷、打擊他,把他說得一無是處。王先生在創業時,籌集了20多萬元,并很高興地告訴他父親。結果他父親劈頭蓋臉地來一句:“我看你是詐騙的吧,要是這樣,你也不要連累我。”這種語言的傷害也讓王先生至今無法忘懷,以至于結婚多年的王先生,堅持不要孩子,他說:“我還沒準備好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親。”如今雖然事業有成,但王先生從來不去看望父親,對父親的感情只有怨恨。
語言暴力經常
發生在家庭中
近日,記者采訪了多名小學生、初中生發現,語言暴力在家庭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你怎么這么笨,豬腦子。”“有你這么笨的嗎,還不如死了算了。”當孩子遇到不懂得做的題目時,有些家長就這樣粗暴地對孩子說。
當家長叫孩子做一些家務活,孩子沒做好,就大聲吼叫道:“連掃個地都不會,你以后還能干嗎?做一行敗一行(閩南方言:做什么事都沒法成功)。”
一名初三的學生告訴記者,在一次模擬考,數學沒考好,他爸就說:“你看看,鄰居某某考得多好啊,你呢,考這么差,以后還能做什么,干脆就不用讀書。”
記者還了解到,一些初中、高中學生的家長如果發現他們的孩子喜歡與異性同學交往,也會過于緊張,不但沒有正確引導孩子,反而給孩子們亂下結論,甚至說出一些難聽的話語。
“每當父母對我們用這種侮辱性的語言,我們的內心就像被刀割一樣,頓時覺得自己真的很沒用,沒有價值,很丟人,很無助,甚至絕望。”孩子們對記者這樣說道。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還有一些夫妻之間經常在孩子面前互相攻擊、謾罵,這也是家庭語言暴力。它不僅影響了夫妻之間的感情,也嚴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
培育文明家風
拒絕語言暴力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意思告訴我們要懂得用溫和、積極向上的語言來表達對人的關心。可見語言暴力的危害極大,那家長應該如何避免在家里使用語言暴力,助力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促進夫妻感情融洽,構建幸福和諧家庭。7月15日,記者采訪專門從事家庭教育多年的吳為照老師。
吳為照老師表示,由于語言暴力,往往傳遞著消極,甚至是打擊性、侮辱性、毀滅性的一些消極信息,讓人聽后會產生無望、無助、無價值的內心感受,尤其是從自己至親的人口中說出,這會造成孩子嚴重的心理障礙。生活在語言暴力的家庭里的孩子,總是會表現為不自信、自卑、自閉,甚至走上絕望的道路。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家長不要把生活上、工作上的不愉快情緒帶到家里來;如果孩子有做錯的地方,要多用堅定、平和的語氣提醒孩子或是給孩子講道理;要多用積極向上、鼓勵、贊揚孩子的語言來引導孩子;不要粗暴、隨意給孩子的行為下結論、作評價。夫妻之間也要懂得溫和溝通,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培育文明家風,多用些文明禮貌的話語來交流。(記者王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