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企業要主動進取,政府要避免過度保護
美國電影進入中國市場,一方面為中國電影市場提供了高品質的文化產品,改變了中國觀眾的藝術審美格調,滿足了中國電影消費市場井噴式的需求,引發的“鯰魚效應”刺激了中國電影的生產,給中國電影創作帶來了新的動力和啟發,有利于促進中國電影的生產方式從粗放式向工業化、精細化、高品質制作方式的轉變,同時也為中國電影生產在技術、選材、發行上提供了更高的參照標準和學習素材。另一方面,隨著中美電影合作日益增多,中美兩國文化交流也隨之增加,中國文化的輸出可以借殼越來越多美國影視作品中的中國符號、中國元素和中國故事走向世界。此外,電影市場的開放新格局必將對中國電影業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進而從制度創新層面為中國電影行業管理提供改革動力。
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面對好萊塢電影的沖擊,中國電影一直處于快速發展狀態。自2004 年開始,中國電影在國內電影票房上首次戰勝好萊塢電影,并一直保持相對優勢。但要清醒地認識到,美國電影在規模、技術和品質上,相比國產電影依然處于絕對領先的地位。與美國相比,中國電影在產業規模和發展水平上仍處于落后狀態。
當前中國民族電影工業能夠在好萊塢的沖擊之下生存并逐漸繁榮起來,主要依賴于國家對電影產業強有力的政策保護,如控制進口配額,設置國產電影保護月,院線建設中限制外資投資比例,通過排片、打擊盜版來保證重點國產影片的票房等。
中國電影產業的成長一方面源自市場機制激活產業,促進電影市場轉型,另一方面又歸因于國家強有力的政策保護,在市場機制存在缺陷的情況下糾正市場失靈。自2003年開始,廣電總局出臺了一系列產業保護措施,從劇本、制片、發行、放映、資金和人才培養等諸方面扶持國產電影的發展。
《電影產業促進法》即將于2017年3月1日正式實施。中國對電影產業的政策支持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法治階段——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簡化審批,降低準入門檻,進一步規范電影市場秩序等。《電影產業促進法》不僅著眼于對國產電影的產業保護,更聚焦于促進電影生產要素稟賦(制度、人才、資本和技術)的結構升級。隨著中國資本積累和要素稟賦結構達到一定高度,中國電影產業必將逐步進入主動進取、追求卓越和創新發展的階段。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避免政府對電影產業的過度保護,因為那樣有可能使得中國本土電影產生對補貼制度的路徑依賴,從而影響中國電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