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網絡受眾和院線受眾一定程度上存在差距,電視、網絡上爆紅的影視劇,院線觀眾不一定會接納。這是《我在故宮修文物》院線遇冷的主要原因。此外,相比電視、網絡,特效突出、故事性強的影片會更適合在影院這個大環境下放映。紀錄電影大部分偏向紀實,敘事相對比較瑣碎,缺乏情節鋪墊、高潮等因素,在影院放映反而失去了自身的一些優勢,也難以引發院線觀眾的共鳴。”中國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張京成說道,“當然,院線較低的排片也會對影片的票房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只限于一定程度,主要還是紀錄電影的受眾市場相對狹小。”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國》等紀錄片引發的關注度來看,國內紀錄片的觀眾群體在不斷擴大。不過對于大多數觀眾來說,紀錄片仍難以擺脫“在電視上觀看免費資源”這一標簽。從業者認為,相比其他類型的影片,紀錄片近兩年來雖然逐漸帶動起國內觀眾的視聽胃口,但對于電影形式的紀錄片,國內觀眾遠遠沒有形成一定的觀看習慣。
而據影片排片數據顯示,在《長城》、《擺渡人》等影片的沖擊下,《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當天排片占比僅2.7%,之后則降至2%以下。《生門》的排片占比更是不到1%,上映僅21天就已從院線下線。《我們誕生在中國》盡管收獲6653.5萬元票房,但其排片也從未超過5%。2016年10月,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成立,加盟的影廳表示將保證藝術類電影的放映。但現階段而言,紀錄片等藝術類影片真正被市場接納仍需要一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