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貴在獨辟蹊徑、不拘一格,但一味標新立異、追求怪誕,不可能成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咐文藝工作者勇于創新創造,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引發強烈反響。處身新的時代環境,有關文藝創新的話題,的確值得深思。
古人說,“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堪稱文藝的基因,更可謂文藝的生命。一批批文藝工作者心懷文藝理想,潛心篤志、勇于攀登,創作出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為公眾構建了獨特的集體記憶。觀察那些文學大家、藝術大家,他們身上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聚焦于作品、專注于創新。
藝術創新中的每一步,其實都是在叩問內心。要想抵達“望盡天涯路”的高遠意境,怎能不經受一番“獨上高樓”的心靈苦旅?回溯藝術發展史,那些在人類文明長河中熠熠生輝的精品力作,無一不浸潤著創作者的匠心。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始寫出震古爍今的文學巨著《紅樓夢》;福樓拜“一頁就寫了五天”,才留下享譽寰球的經典小說《包法利夫人》。倘若過于看重“投入產出比”“作品變現力”,一味講求市場邏輯而不尊重藝術規律,只會助長急躁情緒、消解創作能力,終將與文藝的真諦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