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在一篇評論文章中談到了時下在互聯網中廣泛出沒的“杠精”。“杠精”指涉的是這樣的群體:他們抬杠成癮,無時不刻在抬杠,無論你說了什么做了什么,他們一定能夠找到反對意見,東拉西扯、胡攪蠻纏,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抬杠而抬杠。難怪有網友戲謔說:“給‘杠精’一個槽點,他能‘杠’起整個地球。”
“杠精”的常用語錄是:“難道只有我一個人不×××嗎?”“為什么總會有人覺得×××呢?”“難道沒人看出來中間的漏洞嗎?”——事實是,真的只有“杠精”一個人。但“杠精”永遠一副“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面孔,他們常常認為只有自己掌握了真理,他們簡直是天選之人,天之驕子,九五之尊!說出“真話”就是他們的使命。因此他們抬杠從來不分場合、不講情理,他們仿佛有給人添堵的本領,分分鐘讓你“膝蓋中箭”。
“杠精”仿佛被某一種戾氣所裹挾了。早前人民日報社旗下的《人民論壇》雜志做過一個“當前社會病態調查”,列舉了“當前中國十大社會病態”,其中有一個就是“暴戾狂躁癥”。調查中這樣寫道,85.3%的受訪者認同當前社會彌漫著較為嚴重的暴戾狂躁癥,“易偏激、動怒,惡語相向”是暴戾狂躁癥最主要的表現。
“杠精”的戾氣,往往來自于現實生活,它可能是具象的、短暫的,比如剛好在公司被領導罵了、工作不順心了、和朋友吵架了,等等。當事人處于一種弱勢地位,他們在當下敢怒不敢言,但滿肚子怒氣無處發泄。戾氣也可能是抽象的、長久的,它沒有指向某種特定的人或事,而是在長期的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中累積起來的一種情緒,這種情緒往往是“弱勢心態”“受害者心態”“公平焦慮”“被剝削感”,并最終演變為揮之不去的“暴戾狂躁癥”。
而網絡的這個虛擬平臺以及匿名性,給了他們的發泄怒火的空間。他們在現實生活的“弱勢”,轉變為網絡中的“強勢”,這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他們就是要找人懟一懟,在其他地方受了氣,就要找個不相干的人發泄出來,好像別人添堵了,他們的怒氣就消了。因此,“杠精”跟以前我們常說的鍵盤俠本質上是一致的。
隨著“杠精”越來越多,被“杠精”所傷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多人苦苦需求“克杠”秘籍。該怎么對付“杠精”呢?
網絡上的普遍策略是,懟回去。有人甚至還專門給網友制訂了“克杠”指南,該怎么一一回擊“杠精”。這有點像以暴制暴,你想給我添堵了,得嘞,我瞬間反彈,讓你的心更堵;你想向我發泄怒氣,得嘞,我雙倍戾氣返還給你。
但我不建議使用這樣的指南,“杠精”討人厭,“克杠”不過是以“杠精”之道還其人之身,本質上還是被“杠精”給同化了,以暴制暴終究是錯誤的。其實對待“杠精”的最好方法是,“以默克杠”。“杠精”都有很強的表演欲,很想刷存在感,他們的戾氣只有在被你回應的那一刻,才算真正發泄出來了。可如果你就是故意不搭理了他呢?你就是假裝看不見呢?“杠精”的戾氣,就像打在空氣中了。他們會越著急越生氣越想抬杠,可如果你始終貫徹“以默克杠”,不搭理不說話沒看見,他們會憋出內傷,久而久之就不想在你這抬杠了,因為他們抬不起了。
說到底,抬杠是典型的“損人不利己”。“杠精”想通過打壓他人刷存在感,發泄戾氣,但這樣的存在感更近乎“污點”,毫無價值;并且即便在網絡上抬杠抬出一片天,對于紓解現實生活中的困境依舊毫無幫助。一個始終被戾氣裹挾的人,不會是一個幸福的人;只有始終以溫柔、寬容態度對待生活的人,生活才能回饋他內心的平和——這一點愿“杠精”銘記。(曾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