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5日,是中國馬拉松辦賽歷史上神奇的一天,這一天全國各地有40場馬拉松同時舉辦,其中有10場比賽冠以“國際馬拉松”名稱,跑友戲稱馬拉松也有“春運”。扎堆辦賽,到底體現的是馬拉松運動在國內的蓬勃發展,還是辦賽“過熱”欠缺理智規劃?北京大學100871跑團團長于晨以及悅跑圈聯合創始人兼CEO梁鋒就此向記者表達了他們的看法。
中國的馬拉松是多還是少?
記者:馬拉松“春運”在我看來的確有點讓人費解,二位怎么看?
于晨:我倒是認為現在并不是比賽太多,而是比賽太少。馬拉松“春運”這個形容我覺得很有意思,春運本身是有中國特色的東西,我們國家幅員遼闊,但資源配置其實并不平均,落到馬拉松賽事的舉辦上,也是這樣。比如4月15日這天是有40多場馬拉松賽,但各場賽事的地區分布、等級安排,都不是很均衡,賽事數量是很多,但是優質賽事很少,一些熱門比賽跑者報名參賽熱情很高,需要抽簽獲得名額,而有時候優質比賽的抽簽難度甚至比世界六大馬拉松賽都要高。
梁鋒:首先我不認為馬拉松春運是一個狂熱現象,倒是一個必然現象。馬拉松要發展成為全民健身的一部分,如果它不是能吸引全國、全民參與,只是少數人投入,就不能說是真正的全民運動。我覺得從數量上來看,目前國內的馬拉松賽事場次也并不算多,美國一年全國有3000多場賽事,中國目前只有1000多場,從增長速度來看,其實中國還是不算很快的。
記者:但國內的馬拉松人口,真的需要這么多賽事么?
梁鋒:我認為我們的馬拉松人口真的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多,從去年中國田協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們的馬拉松人口其實是不足以支撐那么多賽事的,這就要去思考我們的辦賽方是以什么目的來辦賽的。我們統計看看,這么多賽事里有很多是新開發的賽事,這種現象其實是說明有很多主辦地是一窩蜂地辦賽,沒有冷靜地思考過。
于晨:我同意目前國內的比賽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這個觀點。太少,不是說數量上少,而是優質的賽事太少,跑者選擇參加哪一場比賽,會根據賽事的口碑,還有眾多跑友的經驗去選擇,好的賽事名額少,但跑友的參賽意愿強,導致一個名額千金難求。
“國際馬拉松”泛濫是不理智現象
于晨:馬拉松賽應該有分層,有全國性的賽事,也應該有地區性的,但現在來看,國內大部分馬拉松賽都追求規模,追求一場比賽有多少人參加,甚至追求有特邀選手參賽,動不動就冠上“國際馬拉松賽”的名義,還要有電視轉播,我覺得這種情況就是盲目的,體現不出賽事的差異化。
梁鋒:我認為從規范的角度講,首先需要各地政府主管部門的考量,不是說每個城市都要做一個全馬,可以是一個省、一個大區,各個城市聯動起來,小城市、小一些的地區舉辦小型賽事,大城市舉辦大型賽事,這樣形成一張賽事網絡,形成一個有層次的金字塔型賽事結構,這樣不光可以讓辦賽團隊得到層層培訓,也能對跑者形成合力的培訓形式,讓跑者們有充分的訓練指導。不是每個人一起跑就要跑40多公里、20多公里,而是量力而行,也能通過賽事網絡進階。
跑者到底需要怎樣的馬拉松賽
記者:兩位都有談到目前賽事數量是看上去很多,但優質賽事、能吸引跑者參與的賽事卻不多。那跑者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比賽?
于晨:首先馬拉松比賽并不應該一味追求規模。現在很多地區性的比賽追求“國際化”、追求參賽者數量有多少,我覺得并不理智,地區性比賽有自己的特色,能夠滿足當地居民的健身需求,我覺得這一點更重要。我們現在缺乏一些品牌賽事,其實馬拉松賽的細分是很多的,有競速比賽、有越野賽、有集體賽,也可以設計一些有本土文化內涵的、有特殊主體的比賽,而不是全都單純地有多少萬人參賽、有多少特邀選手參賽。
梁鋒:是的,也有不少辦賽組織,強調電視直播,我認為還是應該先把跑步本身做得更有趣,通過跑者、跑者圈子進行更有效的傳播,這才是有價值的。展示城市形象,電視直播并不是唯一的方式,賽事還是要把本身的口碑做好,把賽事口碑傳播做好,把賽事的趣味性做好,才能有所收獲——無論從地方政府、贊助商還是跑者來說,優質賽事才是有價值的東西。
于晨:中國的馬拉松市場還是需要有更長的發展時間,作為跑者我們還是希望比賽能多一些,讓我們有更多經驗去積累,唯有積累才能造就更高水平的跑者、更好的組織者,才能讓比賽實現分層分級、滿足不同跑者的差異化需求。我認為國家的馬拉松協會、官方組織和賽事組織機構,都需要用心去做更多的規范管理,搭建一個好的賽事網絡、為賽事組織方、跑友都提供更多科學的引導。(據《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