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一個人,最好的禮物就是給她時間,多陪伴她。
年輕時讀過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感覺牛郎織女好幸福。也讀過秦觀《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覺得男子漢大丈夫,理當四海為家,建功立業;現在想來,那男子離開后留下的空白,更多的可能是凄涼,否則怎么會有“腸斷白蘋洲”“悔教夫婿覓封侯”“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等等哀怨呢。
從古到今,愛情是文藝作品的永恒主題。聽歌、讀小說、看電影電視,愛似洪水泛濫,可以把人淹死;一臺晚會,如果少了愛情,湊不成席。可是看看現實,有多少愛就有多少怨,離婚率就要趕超結婚率。什么原因呢?雙方都忙,工作啊,應酬啊,各有自己的圈子,坐在一起,還在關注手機。在我看來,與其給她多少多少零花錢,不如陪她逛逛街;與其給她買生日禮物、結婚禮物,不如陪她聊聊天、吃吃飯、讀讀書、種種菜。總之,要舍得給她時間。
對待孩子、老人、親戚、朋友,最好的禮物也是給他們時間。在鄉下,多少空巢婦女、空巢男子問題多多,空巢老人、留守孩子更應關注。老人是需要子女陪伴的,但是子女好像都忙;孩子是需要父母陪伴的,可是父母都已外出打工;親朋好友如果遭遇不幸,最需要的是人到場,不是份子錢。我在學校教書,對留守孩子的情況格外清楚。他們在作文里表達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和父母相守。有的孩子性格孤僻,不思進取,學習習慣差,不能融入集體,與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有極大關系。我覺得,掙錢是必須的,忙也是可能的,然而不是絕對的,更不是遠離孩子的借口。
推而廣之,老天給每個人的最長情的禮物,不是容貌,不是金錢,不是權勢,不是美色,甚至不是事業,而是足夠多的時間。時間是皮,他物為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愛讀魯迅,時常想到魯迅的成就與生命。他的創作總量約600萬字,創作的時間跨度約20年。他只活了56歲,而且疾病纏身。假如假以時日,他寫作《唐朝的天空》《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字史》的夙愿就可能得以實現。得到他幫助的蕭紅,只活了31歲,創作時間更短,只有十年。如果她活得長久些,世間可能多出幾本類似《生死場》《呼蘭河傳》的精品。從反面說,如果沒有錢學森、袁隆平這樣的長壽者,中國的航空科技發展、世界的糧食難題,也許還要在困惑中摸索更長時間。
每個人給自己最長情的禮物,從根本上說,不是買套好房,有輛好車,也不是獲得某種夢想的名聲或者地位,而是擁有充裕的時間。國家給工作人員的最豐厚的禮物,其實也是時間,比如增加節假日,縮短工作時間。人有了時間,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給自己的人生涂上美麗的色彩,給自己的人生之樹增添茂盛的枝葉和花朵。
就我自己而言,除了教書,最大的興趣就是種菜、讀書。2017年種過20種蔬菜,寫有90篇種菜散文,用以記錄蔬菜自然生長的過程,有朋友稱其為“蔬菜志”。這些文章多數見報,即將結集出版。我很知足,非常開心,長空萬里,云淡風輕。
所謂愛自己,就是增加一些屬于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讓人生過得更有趣味,更有意義。(徐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