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鐵路干線“隴海線”上,有一趟平均時速不足50公里的“小慢車”,逢站即停,把許多貧困群眾“送達”富裕的彼岸。屈指算來,這趟“小慢車”已經默默運行了63年。(2月20日 甘肅日報)
1997年至2007年的十年間,我國鐵路經歷六次大提速,高鐵動車漸成鐵路主角,近四成國人出行首選高鐵。與時速高達300公里的高鐵相比,隴海線上這一趟“小慢車”簡直就是“異類”:時速不足50公里,尚不及高鐵的六分之一;沿線區間站站都停,慢吞吞地讓人心焦不已;車票更是地板價,全程146公里才9元5角,買一包普通的香煙都不夠。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一趟開了63年的“老古董”,在軟、硬件全面升級后,票價分文沒有漲,停靠站一個也沒有拉下。此外,鐵路部門居然還打包票:“只要老百姓需要,我們就會一直開下去。”
基于如此低廉的票價,我們不難想象:這一趟“小慢車”肯定是入不敷出,更談不上掙錢,既然如此,早已轉型成為企業的鐵路總公司,為什么不順應時代潮流,盡早將它停運呢?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老百姓有需要”。
地處西部的甘肅經濟并不發達,貧困人口多,貧困面積廣,貧困程度深,在全國都是典型的,而“小慢車”途經的3縣1區全部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是當地群眾最強烈的愿望。為了改變貧困的現狀,不少農民挑著自己種養的蔬果家禽,長年奔波于沿線的各個鄉鎮。這些樸實節儉的農民,之所以紛紛選擇“小慢車”出行,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票價便宜。比如從磐安鎮到渭南鎮,來回票價6元錢足夠了,要是坐汽車至少花費20元,這14元的差價對于他們來說并不是一個小數字。二是火車空間更大、包容性更強。汽車空間有限,倘若攜帶蔬果家禽上車,難免與附近其他乘客磕磕碰碰,不少司乘人員和乘客對此很是抵觸;而“小慢車”則不然,乘客大多是販賣自家農副產品的農民,裝滿蔬果家禽的籮筐、小拖車比比皆是,稱其為“貨運專車”并不為過。更讓大家滿意的是:“小慢車”車體升級改造后,票價絲毫未漲、服務依然接地氣。為此,不少沿線群眾對這趟接地氣的“小慢車”始終“癡心不改”,跟隨出行十多年從不間斷。
這趟接地氣、有人氣的“小慢車”,不僅給沿線群眾出行帶來了便利,同時還為他們擺脫貧困“保駕護航”,一個接一個“送達”富裕的彼岸。據統計,“小慢車”途經的3縣1區,2016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全部超過6000元,諸多受益民眾親切稱它為“扶貧車”。相信這趟運行63年、承載著廣大民眾期望的“小慢車”,唱著逢站即停的“聲聲慢”,必定一直開下去,繼續為大家帶來富裕和歡樂。(文/徐向榮)
(作者授權閩南網首發,轉載請聯系閩南網,未經許可擅自轉載,將承擔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