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如何補上管理的短板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云南旅游亂象由來已久。
就在雞年春節前,云南省副省長陳舜以普通游客的身份參團旅游,所見所聞讓他深受刺激。在一家旅游購物商店,游客享受到“一對一”服務。說白了,所謂“一對一”就是人盯人,游客購物達不到一定金額,甭想走出店門。“團里有老有小的,這種事商家也干得出!”
這說明,云南對“低價游”模式,有很深的路徑依賴。從去年10月份開始,國家旅游局在全國統一開展“不合理低價游”專項整治行動,但在云南成效如何,還有待觀察。其實,“零負團費”和旅客數量之間,是表里關系——追求游客數量,容易深度依賴“零負團費”。因為,購物是從人頭上出效益,游客多多益善!
業內人士介紹,云南旅游市場整治,有一個“悖論”:把旅游市場整治狠了,等于把游客拱手讓人,至少“年終統計數字上不好看”。在這種思路指導下,誰出事了處罰誰,行業還停留在“左三年右三年,修修補補過大年”。阮成發表示,云南旅游市場整治還處在治標階段,切斷旅行社、購物店和導游司機之間的灰色利益鏈條,解決行業深層次痼疾的舉措還在路上。
然而一波波猛烈的輿論壓力,已經充分說明,原來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了。所以,陳豪才放出狠話:寧可不要游客人數、旅游收入等“數據的增長”,也要整頓好云南旅游市場。
這話的意思,就是“面子”不重要,“里子”才重要;寧肯統計數據不好看,也要把旅游品質搞上去。漸漸地,云南州市和縣級等官員會發現,對省里旅游發展思路的重大調整不能再慢半拍了,旅游人次、旅游總收入等增長數字指標已經不“吃香”了。
只要地方政府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并付諸實際行動,那么,以后靠拉人頭、強制購物賺錢沒戲了,欺行霸市耍橫也行不通了!
不過,從領導要求到基層實踐,從愿景到現實,都會有距離。如何縮短這距離,關乎云南旅游轉型發展的“窗口期”和區域競爭力。
另外,旅游行業的觀望情緒,也是一個“攔路虎”。山雨欲來風滿樓,但彩虹總在風雨后,這是云南旅游行業部分從業人員的經驗之談——之前不是有好多輪整治了嗎,躲躲,風頭總會過去的。這次,記者想善意地提醒一下:不要低估了省里推進旅游轉型的決心,不能再幼稚了。
如果上下同欲和行業共同努力,云南旅游的口碑將漸漸配得上它的顏值,期待這天早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