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掃黃”名單制造了一場網絡狂歡
王秀寧
12月23日晚,北京警方對涉嫌存在賣淫嫖娼違法犯罪活動的多家高級會所俱樂部,進行了突襲檢查,查獲涉案嫌疑人數百名。隨即,一份故作神秘又語焉不詳的以互聯網創投、創業和網紅人士為主的抓捕名單流出。頓時,全民猜測的“捉奸”開始啟動。面對“互聯網+掃黃”這樣的頂級爆點,不管是嚴肅新聞還是八卦話題統統失色。
一份沒有出處也沒有精準信息的涉黃名單,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猜測范圍。但凡與描述內容有幾分符合的互聯網投資人、創業者或“絲網紅”,都被親朋好友問候了平安與否。這種“關懷”像是一把把利劍,刺向眾多候選人。熟人多少會保持幾分禮儀與客套,陌生網民卻只管扛著道德大旗,率領指責與嘲諷的大軍前來攻打。
關于這種群體攻打的景觀,今年辭世的美國漢學家孔飛力在《叫魂》一書中寫道:“一旦官府認真發起對妖術的清剿,普通人就有了很好的機會來清算宿怨或謀取私利。”孔飛力認為這就像往熱鬧的大街上扔了一桿上了膛的槍。
“互聯網+掃黃”的名單出來之后,也像有一桿上膛的槍被扔在社交媒體上,人人都可以拿起來,對著“有疑點”的互聯網人士射擊,而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