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向智能化變革
今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從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等問題出發,簡化優化辦事流程,推進線上線下融合,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提供渠道多樣、簡便易用的政務服務。
2015年以來,河北省肅寧縣打通審批權力“堵點”,在全縣推進縣、鄉、村“三級網上審批便民服務系統”,探索通過電子表單、電子簽章、電子監察等形式改變傳統紙質審批,使權力規范運行在科技的平臺上,變“群眾跑”為“數據跑”,實現群眾80%以上的事項“不用跑、不見面、能監督”。
然而,肅寧縣在改革初期依然遇到了不少壁壘。肅寧一些干部透露,電子政務發展遇到困難,不是在技術上,而是在干部對權力的理解上。少數干部仍存在以權謀私、以權謀利等思想。例如在電子政務進鄉村的初期,一些鄉鎮干部毫不諱言:“鄉鎮是在縣與村之間起一個過渡作用,如果都網絡化,連蓋章的權力都沒有,那要我們這些干部還有什么用?”
這種情況并非特例,同樣反映在全國層面網絡應用的“政冷經熱”。近年來,我國電商下鄉發展迅速,但電子政務發展卻相對較慢。
竹立家建議,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大數據時代,政府治理也需要主動進行“供給側改革”,樹立智慧的決策觀。只有加快構建科學的大數據基礎設施,從依靠直覺與經驗決策轉變為依靠大數據決策,將心中有“數”的理念貫穿于決策和調控糾偏的全過程,才能適應群眾的新期待,更好地提供公共產品和優化公共服務。
“此外,互聯網和大數據給公眾提供了發表見解、參與社會事務和社會治理的渠道與平臺,所以,政府應積極利用互聯網等新媒介,及時掌握民意,提升公眾的話語權和參與權。”竹立家說。(半月談記者 高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