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3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7.5%的受訪者認為孩子應該隨父親的姓;54.7%的受訪者能接受孩子隨母親姓,23.2%的受訪者則表示對此不能接受。(10月17日《中國青年報》)
孩子是家庭傳承的根和希望,而姓氏則是家庭、家族與血統傳承的重要標志,從表面看,姓氏是個符號,實質上,姓氏關聯著文化、習俗、社會觀念、價值觀、女性地位、心理、情感等多重因素,因而,隨誰姓的問題看似簡單,實則并不簡單。
數千年來,在男性主導的社會里,孩子隨父姓一直是“標準模式”,也是“普遍模式”,隨誰姓不是個問題,不存在隨誰姓的選擇性困惑、爭議和矛盾。在現代社會,尤其是近年來,家庭中為孩子選擇姓氏的爭議和矛盾多了起來,不僅一些父母各執己“姓”,就連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參與進來,提出隨姓的訴求和意見。誠然,這種“爭姓”的現象反映了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權利意識的增長,反映了姓氏傳承的多元化,反映了社會的開明和進步,有非常積極的一面。但同時,“爭姓”問題讓一些家庭鬧得不可開交,出現了很深的隔閡和矛盾,甚至引發家庭暴力,引發夫妻感情、家庭感情的破裂,引發離婚。這種消極的影響,讓人感到遺憾和擔心。
孩子隨誰姓固然重要,但家庭的和睦更重要。因為隨誰姓的問題而傷害家庭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團結與和睦是因小失大,是糊涂的,是不應該的。平心而論,孩子的姓氏傳承涉及傳統習俗、社會觀念的“慣性”,要弱化這種“慣性”,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此,我們應該有理性的認知,應該有心理上的磨合期、調整期、適應期。法律就隨誰姓的問題給出了明確答案——《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這是一種公平的標準。盡管到了每一個家庭,就是一家一本經,就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無論如何,出現或有可能出現姓氏傳承爭議的家庭都該以法為繩,以和為貴,理性平和地看待和解決“爭姓”問題,多溝通,多商量。
家亂萬事衰,家和萬事興。不論孩子隨誰的姓,家庭的穩定、幸福、安康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婚姻家庭生活的真諦,才是家庭、家族傳承的主題。不論是男方還是女方,都不該針尖對麥芒,一味用強,盲目任性,死鉆牛角尖,如此,很容易讓事情陷入僵局,很容易害人害己害孩子害家庭。每一個有“爭姓”困惑的家庭都該好好掂量掂量姓氏傳承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分量,都該把婚姻家庭的和睦幸福放到第一位,千萬不要因為“爭姓”斗氣傷了婚姻家庭的元氣和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