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寒風中徒步七小時,倉庫里打地鋪睡四晚,洗澡只能用冷水……上周,華師一附中高二年級1200多名學生,要體驗5天這樣的艱苦生活。記者了解到,該校這個特色社會實踐活動始于1990年,到今年已經堅持了28年。每年的體驗內容略有不同,但被老師和學生們稱為“上一堂吃苦課”。“吃苦課”的形式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在當前這樣一個物質高度發達的時代,“吃苦課”還有必要嗎?
本期嘉賓:小光、戴先任、張立美
“吃苦課”有助于成長
□小光(評論員)
隨著祖國的飛速發展和社會財富的迅速增加,如今,人們普遍富裕了,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F在,多數地區的學生的學習條件、生活條件,是前幾代人做夢都不敢想象的:教室有各種電教設備還有空調,平時手機、平板隨身,學校配備體育場、游泳池還有專職的醫護人員、心理咨詢老師,就連食堂的飯菜也品種齊全營養搭配合理……環境優化到“處處溫馨而貼心”的地步了,那么,是不是就能讓學生們得到最佳的成長呢?
其實未必,正如古人云:“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營養全面的餐點,不應只有可口的糕點,還應有包括苦澀的苦瓜湯。缺乏了困難的鍛煉,缺乏了苦難的磨礪,一味順風順水,學生們的成長往往就會缺乏一種堅韌的品格、強健的意志,難以達到最后的成功。唯有意識到“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才能在生活水平提高的當代,教育出真正的人才。
“吃苦課”彌補教育短板
□戴先任(職員)
現在的大學生多是“90后”、“00后”,他們多是家中的獨生子女,自小沒有吃過什么苦,很多還從小就養尊處優,而且現在學生的體質令人擔憂,有數據顯示,雖然幾十年來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但我國學生的體質卻持續下滑,引發了輿論對于“好日子養出弱孩子”的擔憂。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吃苦課”,就是有的放矢,能讓被電子產品吸引、變得越來越宅的學生放下手機,投入戶外活動中來。“吃苦課”并不只有吃苦體驗,而是能苦中有樂,是在補充學生極為欠缺的吃苦耐勞的素質。
華師一附中能將“吃苦課”一上28年,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現在有不少學校出于校園安全考慮,取消了校外實踐活動。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學校及家長都沒能認識到學生健康素養教育和運動技能教育的重要性。自理能力差、欠缺磨煉的孩子們,不僅身體素質令人擔憂,還容易缺乏吃苦耐勞、耐心拼搏的優良品質,這容易影響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忽視對孩子的磨礪,將成為學生成長之路上的絆腳石。
不能只把孩子放在溫室里進行圈養。“吃苦課”是一種磨礪教育,也是一種素質教育,而這兩者恰恰是目前教育的短板。在教育中注入“吃苦”,能為大量“缺鈣”的孩子“補鈣”。
“吃苦課”要避開形式主義
□張立美(教師)
在物質生活豐富、不愁吃不愁穿的今天,或許很多人一輩子都不可能有寒風中徒步、倉庫里打地鋪睡覺的生活經歷,但學校卻讓十幾歲的中學生過這樣的生活,讓人無法理解。但是,從教育角度說,中小學開設“吃苦課”非常有必要,這應成為人生成長道路上的一堂必修課,這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
民間俗語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中學給中學生開設“吃苦課”,讓中學生體驗艱苦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他們艱苦樸素的作風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他們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管理能力、發展能力,鍛煉他們的堅強意志,磨礪和提升他們的抗挫折能力。而且,可以讓他們了解社會,尊重勞動,學會關心和愛護別人,懂得珍惜、回報和感恩,進而錘煉和健全他們的人格。換句話說,學校開設“吃苦課”,實質上是在給學生補人生成長道路上的一堂必修課,是對學生真正的愛。畢竟每一個孩子最終都要離開父母的懷抱,獨自走上社會,不可能一輩子都在“溫室中圈養”。
當然,中小學校開設“吃苦課”,開展吃苦教育,也要避免和防止走入誤區,不能搞形式主義,不要把吃糠咽菜與吃苦教育畫等號;更不能把上“吃苦課”簡單地等同于人為設置障礙肆意地“虐”學生,對學生進行肉體和精神的折磨,吃苦教育必須與學生的年齡、心理相適應,按部就班進行。而且,“吃苦課”要融入中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凡是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都應該讓他們自己獨立去完成,應成為最基本的“吃苦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