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是山東鄒平黃山中學OKAY智慧課堂項目收費截止的最后一天,記者來到學校采訪了部分正在給孩子交錢的家長,他們多數無奈地表示交費“不自愿”。黃山中學1600多名高一學生中,目前已有1000多名學生交費。關于這項收費,校方稱不是學校收取的,而是這個項目的企業(yè)收的,學校不違規(guī)。(大眾網12月14日)
學校引進現代教學技術,值得鼓勵。但有幾個前提:一是經過科學測試和充分論證;二是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和家長經濟負擔;三是學校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引進者,應當對項目收費、項目實施等事項負總責。
如果這種模式效果確實好,學校確需購買,應從公用經費中列支。比如,濟南一小學曾試驗過這種教育模式,所需經費從學校日常辦公經費中支出。但黃山中學卻要學生家長埋單。盡管學校宣稱家長自愿交費,但從多位家長向當地教育部門和媒體的反映來看,交費并不是真自愿。
很多家長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即學校的話幾乎就是命令,學生和家長只能服從。而且,學生之間會有對比甚至攀比心理。部分學生交費后,其他學生為了避免“不合群”,不得不交費。何況,還有一種說法是“如果學生不交費,就會被調班”。有家長指出:“我家孩子怕被分班分出去,所以交了錢。”
雖然該學校稱這個錢并不是學校收取的,是這個項目的企業(yè)收的,學校不算違規(guī),但這一說法根本站不住腳。該項目是學校引進并向學生推銷的,收費行為也發(fā)生在校園內。
關于教育亂收費,教育部門已經三令五申。然而,仍有一些學校在打“擦邊球”。對這種做法要特別警惕。該學校之所以這么做,一種可能是與項目公司之間存在某種交易,另一種可能是為了追求教育政績,把引進“平板教學”當成一種探索先進教育模式的形象工程。
在一些地方,學生家長的負擔已經很重,一些負擔不為外界所知。比如有朋友訴苦:孩子的學校組織義賣活動,布置班級展臺就花費上千元,全部由學生家長出資;學校組織一場校內演出,每個學生演出服裝等都由家長購買……也就是說,有的負擔是看得見的,有的負擔只有家長清楚。希望教育部門好好摸摸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