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普會面兩個封面人物的握手
普京,2007年《時代》周刊評選的年度人物;特朗普,2016年《時代》周刊年度人物。7月16日,在地處東西方之間的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雙普的手握在了一起。雖然此前有過見面,但這回是雙普“首次一對一的正式會晤”。
赫爾辛基這個一向以安靜著稱的北歐城市瞬間沸騰起來,酒店和機票的價格翻了數倍。芬蘭啤酒釀造商專門生產的一款新包裝黑啤酒,在赫爾辛基的各個商店熱銷。
在備受關注的熱鬧背后,其間的暗中角力,你看懂了多少?
7月1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左)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會晤。這是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美俄兩國總統首次舉行正式會晤。 新華社發(海基·紹科馬攝)
雙普會暗藏角力:誰不會遲到?
最新發布的《時代》周刊封面,是一張普京和特朗普融合的臉,標題是“峰會危機”。
在7月16日的赫爾辛基雙普會中,溝通融合的氛圍里暗藏著角力。
雙方原本約定,7月16日下午1:20在芬蘭總統府舉行會晤,但由于普京的飛機延誤了近30分鐘,特朗普不得不在下榻的希爾頓酒店等候。
隨后,在雙方前往芬蘭總統府的過程中,據美國《每日野獸》網站稱,特朗普有意推遲了離開酒店的時間,結果普京在總統府等了特朗普20分鐘。
最終,下午2:10,會晤才正式開始,比原定時間晚了將近一個小時。美國媒體稱,遲到有可能是一種心理戰術,目的是來展示自己的主導地位。
在短暫寒暄后,特朗普主動與普京握手,握手時間持續了3秒。英國《衛報》稱兩人看起來都有點緊張,臉上沒有笑容。
在隨后進行的“一對一”閉門會晤中,原定時長1小時30分鐘的會晤,最終持續了超過兩個小時。
會談后雙方共進午餐時,特朗普如此評價此次會晤:這是一個好的開端,對于各方都是非常好的開端。
核武抗議烏龍
但在聯合記者會開始前,雙普卻被一名記者搶了鏡。
由于手持“禁止核武器條約”的標語,安保人員認為這名叫侯賽尼的美國記者是來抗議的,于是這名記者被請出場外。
失去采訪機會的侯賽尼后來通過美國媒體解釋道:我拿一個標語,是為了引起特朗普或者普京的注意,好向他們提出關于核政策的問題。
雙普到底談了什么
7月1日,是《核不擴散條約》簽訂50周年的日子,核問題也是雙普會的重點議題之一。
對此,特朗普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擁核國家,我們擁有90%的核武器,這不是什么好事。
在伊朗核問題方面,雙普分歧明顯。
普京認為:由于《伊核協議》,伊朗已成為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最多的國家,這有效地確保了伊朗和平使用核能,并有助于維護核不擴散機制。
但特朗普強調:向伊朗施加壓力以遏止其核野心,這很重要。
對于朝核問題,普京表示,俄方高興地看到半島局勢正在緩和。
在敘利亞問題上,雙方表示會加強合作,共同解決敘利亞危機。
但在雙普會晤后,并未正式達成一份聯合聲明。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表明雙方在影響雙邊關系的重要問題上,并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7月19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期待同普京舉行第二次會晤,進一步討論打擊恐怖主義、核問題、以色列的安全保障等議題。
7月20日,俄羅斯國防部表示,俄羅斯已向華盛頓提交一份提案,共同組織敘利亞難民返回家園。這被看作是“雙普會”的直接成果之一。
政治風暴 胳膊肘朝外拐?
“特朗普式外交:盟友成了敵人,敵人成為盟友。”這是雙普會后,《華爾街日報》的感受。
就在雙普會前夕,特朗普給歐盟貼上了貿易方面“敵人”的標簽。
盟友和對手奇妙轉換,讓歐洲盟友感到驚恐,而雙普會上的一則爆炸性表態,更是讓《紐約時報》直呼特朗普“叛國”,這在美國國內引發了一場政治風暴。
瑪琳娜·格羅斯,就職于美國國務院的英、俄語傳譯員,雙普會期間唯一全程陪同在特朗普身邊的美國人。
7月18日,格羅斯突然成為焦點人物,民主黨議員要求美國國會傳喚格羅斯出席作證。
華盛頓的政治家們急于知道,在赫爾辛基兩個多小時的閉門會晤中究竟發生了什么,才會使得特朗普在隨后的記者會上語出驚人。
一名記者對特朗普提問:普京總統剛剛否認了俄羅斯與干預2016年美國大選有任何關聯,但每一個美國情報機構都認為俄羅斯參與其中,你相信誰?
特朗普回應稱:我不認為俄羅斯有理由這樣做。
特朗普的言論被視為胳膊肘往外拐,立即引爆美國國內的輿論。
美國有線新聞網打出的標題是:特朗普選擇相信普京而非美國情報機構。
美國前中情局局長布倫南在社交媒體上稱,特朗普已經跨過了“輕罪或重罪”的門檻,達到了叛國罪的地步。
《紐約每日新聞》報也批評特朗普“公開叛國”。
真是口誤嗎
面對強大的輿論壓力,特朗普試圖以“口誤”為理由,逃離風暴漩渦。他強調,直到看到了記者會發言的速記稿,才意識到自己出了錯,此時距記者會結束已經接近24個小時。
特朗普的解釋是:在一個關鍵句子里,我把“沒有”說成了“有”。我的本意是“我不認為俄羅斯沒有理由這樣做”。
但民主黨對特朗普的“改口”并不買賬,認為這只是在“政治止損”,而真正的問題并沒有那么簡單。
“通俄門”炸彈
7月13日,雙普會舉行前三天,美國獨立檢察官米勒給俄羅斯總統普京送去了一份帶毒的禮物:正式起訴12名俄羅斯軍官。理由是他們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竊取民主黨電腦信息、破壞美國大選。
據《華盛頓郵報》披露,美國官員在雙普會前,曾向特朗普提供約100頁的簡報材料,希望特朗普能對普京采取強硬態度。
但特朗普無動于衷,反而怒氣沖沖地抱怨司法部突然起訴12名俄羅斯軍官,讓他在會晤前措手不及。
7月15日,美國司法部在華盛頓拘捕了俄羅斯女子布蒂娜,指控其代表俄羅斯政府滲透美國政治網絡。《衛報》援引一對擁槍的俄羅斯夫婦的回憶稱,布蒂娜對持槍問題極其執著,并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青春和美貌”參與談話。
據《紐約時報》報道,布蒂娜曾與俄羅斯銀行家托爾申一起出席了2015年美國全國步槍協會大會,并與特朗普的兒子小特朗普見面。
當時特朗普本人也參加了這次大會。
布蒂娜堅稱自己無罪。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表示,美國對布蒂娜的指控是“蓄意計劃”的,是為了削弱特朗普與普京峰會的成果。
而連日來,與特朗普有關的花邊新聞更成為媒體大做文章的焦點。
據全國廣播公司報道,7月11日,俄亥俄州哥倫布市警方逮捕了涉嫌在一家俱樂部進行非法演出的成人明星斯托米·丹尼爾斯。但其律師阿韋納蒂稱逮捕丹尼爾斯是因為政治動機,發表了不利于特朗普的言論。
與之針鋒相對的是,7月20日,一直和特朗普不和的《紐約時報》引用“知情人士”的話說,在2016年總統大選前兩個月,特朗普當時的律師科恩偷偷錄下了他與特朗普的談話,他們談及了給前模特凱倫·麥克道格付“封口費”的事。而今年年初,特朗普就被爆出一連串“桃色新聞”,其中就包括和麥克道格的關系。如今,這段錄音已經被美國聯邦調查局握在手中。
在《紐約時報》看來,這些看似和政治無關的“花邊新聞”恰恰可能會變成一顆高度敏感的“政治炸彈”,影響到美國中期選舉的選情。
今年11月,美國將舉行中期選舉,國會眾議院全部435個議席和參議院100個議席中的三分之一面臨改選。分析人士認為,民主黨希望通過各種手段,使特朗普形象受損,并且把特朗普“迎合”普京的形象,打造成“得分話題”,為爭奪國會控制權增加砝碼。
俄羅斯的專機 俄美關系的微妙的變化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梳理了雙普后后,在全世界引發的反應。
其中歐洲的情緒是“惶恐”,俄羅斯的情緒是“勝利”。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急轉直下;今年3月發生在倫敦的神經毒劑事件,更令雙方關系雪上加霜。
就在此時,雙普會的召開讓人們看到了轉機的存在。
7月19日,輿論重壓之下的特朗普,開始對普京做出“強硬表態”:與普京總統相處、與俄羅斯相處是一件積極的事情,而不是消極的。但是如果美俄關系不融洽,我將成為他最大的敵人。
對于這則表態,普京并沒有進行反擊,而是表示:我們看到在美國國內,有一些勢力已經準備好 以犧牲俄美關系為代價,來實現其內部政治斗爭的野心。
《紐約時報》看來,雙普的表態似乎存在某種默契,讓人們感受到了美俄關系的微妙變化。
這或許起始于一個球。
俄羅斯的“球”變
7月16日,記者會上,在記者提問關于敘利亞問題的主導權時,普京拿來了一個俄羅斯世界杯的專用球“電視之星18”。
普京對特朗普說:這個球我傳給總統先生,美國將舉辦2026年世界杯,現在球權是他的了。
普京一語雙關的表態可謂意味深長。
但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卻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如果是我,我會檢查這個足球里有沒有安裝竊聽器,并且絕不會讓它進入白宮。
也是因為足球,普京與西方的關系近期出現緩和。
7月15日俄羅斯世界杯決賽后,普京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克羅地亞總統基塔羅維奇在雨中共同慶祝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
很難想像僅僅三個月前,由于俄前特工斯克里帕爾在英國“中毒”一案,法國、克羅地亞還與英、美、德等西方國家,共同對俄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外交戰”,總共驅逐了超過150名俄外交人員。
特朗普:歐盟是個敵人
在美俄關系接近的同時,特朗普的盟友開始憂心忡忡起來。
7月14日,特朗普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有很多敵人,歐盟是個敵人,看看他們在貿易上對我們做了什么。從貿易的角度來說,他們確實利用了我們。
在本月召開的北約峰會期間,特朗普圍繞軍費問題對北約的歐洲成員國進行了多番批判,指責它們沒有在國防上撥出更多款項。
在把歐盟稱作“貿易敵人”的同時,特朗普把普京形容為“競爭者”。
據英國《金融時報》透露,6月8日在加拿大魁北克G7峰會期間,特朗普在與其他領導人共進午餐表示,克里米亞半島理所當然屬于俄羅斯,因為那里所有人都講俄語。法國《世界報》則注意到,特朗普6月29日在“空軍一號”專機上被問到美國是否可能承認克里米亞入俄時,表態為“以后再看”。
對此,7月2日,美國白宮發言人桑德斯表示,美國不承認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之舉。美國將繼續對俄實施制裁。
俄美關系有機會翻過危機一頁
7月17日,普京在接受美國福克斯新聞臺專訪時表示,孤立俄羅斯的努力失敗了。
俄羅斯《生意人報》認為,如果通過此次峰會,兩國總統找到對了話基調,并將其轉變為系統性對話,兩國將有機會翻過“危機”一頁,開始減少對抗。
德國《波恩總匯報》評論稱,如果特朗普與普京產生化學反應,這將改變世界政治。
特朗普表示,在赫爾辛基峰會前,美俄關系處于懸崖邊緣,而在峰會后,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關系“得到顯著改善”。
與此相對應的是,美國民意調查機構“拉斯穆森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兩成美國人認為美俄關系在未來一年里會有所改善。
在中國古代智慧里,“國之交在于民相親”,而民相親在于心相通。
雙普會能否對雙邊關系產生決定性影響?也許這還是一道需要共同政治智慧才能破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