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的北京人老韓,身體還不錯。最近,他打算立一份遺囑,把自己的財產分給3個子女。“以前想不通,現在想開了。趁腦子還清楚,把后事安排好,省得以后起爭執,我和孩子們都放心。”
老韓的憂慮并非空穴來風。近年來,由遺產繼承糾紛引發的法律“拉鋸戰”頻現。從國學泰斗到著名畫家,從尋常百姓到億萬富翁,遺產糾紛帶來巨大波瀾。
由于文化禁忌等原因,中國人不愛立遺囑。然而,隨著個人財富的增加,遺囑的意義及價值日益凸顯。圍繞遺囑的討論及爭議持續發酵,中國人對遺囑的觀念,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2013年9月,一名老年人在上海市某公證處進行遺產登記預約。中新社記者 袁 婧攝
觀念問題最關鍵
3年多前,當中華遺囑庫在北京成立時,陳凱想不到,這個旨在為老年人免費辦理遺囑登記的公益項目會這么火。
陳凱是中華遺囑庫管理委員會主任,也是一名律師。談起設立遺囑庫的初衷,陳凱說,他希望幫助老年人做好“身后事”,也想借此呼喚社會重視遺囑、關注老年人權利。
“沒想到遺囑登記的需求群體如此龐大,有的老人甚至專程從新疆坐飛機來北京登記。”陳凱告訴本報記者。最初,由于服務能力有限,登記處每天只能接待40個號,很多老人一大早就到門口排隊。這幾年,中華遺囑庫陸續在天津、廣東、江蘇等省市設立了登記處,但依然“供不應求”。截至目前,預約登記人數已達8萬人,完成登記人數5萬人,預約已經排到了今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