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網購狂歡節余溫未退,許多電商平臺的促銷活動依舊在延續,不少消費者卻發現,一些號稱“電商專供”的產品,不同程度地存在質量問題。
譬如,某品牌的同款襯衣,線下專賣店要七八百元一件,通過網購狂歡季“電商專供”的打折促銷活動,在該品牌網上官方旗艦店里一二百元就能買到。雖說都是“正品”,樣子看起來也一樣,但到手后才發現無論是面料還是做工,都存在很大差距,幾乎可以說就是買了件貼著正品標的劣質貨。類似的事情,除了鞋服箱包類產品中存在,在一些日用家電、電子產品上也不鮮見。
例如一款三門冰箱,線上電商專供比線下正常版便宜近3000元。原來,電商專供版在多個關鍵部位存在嚴重“減配”,如起到冰箱保溫作用的發泡層,正常版為5厘米,電商專供版為3.5厘米,保溫效果大打折扣。而在面板和背板上,電商專供版也是用廉價的塑料板替代了原本應有的合金鋼板,就連在電源線上,電商專供版都要比正常版短30厘米,可謂從里到外能省就省。
說好的回饋感恩促銷,咋就成黑心減配騙人了呢?“電商專供”的特殊專享咋就成了“專坑網購”的特別陷阱了呢?歸根到底,或許就是兩個字:便宜!從商家的角度看,我都便宜這么多賣給你了,不偷工減料怎么保證利潤?盈利是最基本的商業邏輯啊,總不能干賠本買賣吧?再說家家都這么干,我不干不就虧了嗎?而從消費者的角度說,價格向來都是最敏感的因素,一下子便宜那么多,即便心里打鼓有疑慮,也難免經不住誘惑,加之網上也都是官方正品打包票,自然瘋狂搶購。
難道說價格上的“便宜”就可以成為偷工減料的借口嗎?如果打折降下背后是拿劣質品來“坑騙”消費者,這樣的打折還有什么意義呢?要知道,消費者要的是價格上的折扣,而絕不是質量上也一起打折扣!“一分錢一分貨”這樣的道理人人都懂,尤其是在當前消費升級的時代中,越來越多人都能夠接受為更好的質量多掏一點錢。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電商專供”的便宜背后,意味著品質的下降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的,但是具體在哪些地方“減配降質”了,會對產品的使用和功效造成哪些影響,這些都是商家應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訴消費者的,如此才能讓消費者在有充分知情權的前提下,做出最符合自身需求的理性判斷。
毫無疑問,電商的發展讓網購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商務部日前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7》顯示,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2.2%,達7.18萬億元,約占全球的50%。除了品種豐富、購買便捷外,價格上的優勢一直都是電商最大的賣點。畢竟比起傳統的實體商鋪,電商在許多方面都有天然的成本優勢。但是如果這種價格上的便宜是以劣質為代價的,那么久而久之,不僅是消費者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還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那些售賣價格較高、質量較好的商鋪往往會因為打不起價格戰而支撐不下去,廠商出于銷量的考慮,也會主動把產品質量降下來,以圖順應電商低價路線的打法。
這顯然是一種非常令人擔憂的市場導向,當研究怎樣偷工減料的人比研究怎樣創新提質的人多時,各種各樣的隱患危機都將一股腦爆發出來。更廣泛地說,在電商專供這塊“便宜”的遮羞布下,我們制造出的產品,很可能再回到廉價但粗劣的老路上去。原本應當促進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消費升級的電商,反倒可能因為“圖便宜”而成為阻礙質量提升、消費升級的絆腳石。(薄魯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