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們終于找到您了,您安息吧……”5月2日,在泉州臺商投資區洛陽鎮洛陽村的烈士塔前,來自山東東營的周鳳香跪在烈士周玉范的墓碑前訴說著。在志愿者幫助下,時隔60多年,周鳳香終于找到父親的安葬之地。該烈士塔共安葬了8名外省籍烈士,臺商投資區志愿者多方聯系,已為6名烈士尋找到家屬。記者了解到,在泉州大地上,安葬著不少曾為泉州拋頭顱灑熱血的外地革命先烈,除了幫這些烈士尋找親人外,每年清明前后,當地各級政府部門、志愿者、市民均會自發組織祭掃,讓埋骨他鄉的英魂不寂寞。
永春三中校園內的伯祥亭
德化縣美湖鎮陽山村的烈士墓
市民自發祭掃
“清源山齊云路旁的山林里,有一座小小的解放軍烈士墓。”近日,市民許女士向本社24小時熱線96339反映,在她家先人墓地旁有一座墓,墓碑上刻著“中國人民解放軍……黃后俊烈士之墓……”每年,市民在祭掃自家先人墓地時,都會自發幫這位解放軍烈士掃墓。
記者沿著齊云路上山,過清源山景區收費處約1公里,在公路下方山林中,找到許女士所說的烈士墓。這座烈士墓占地約0.5平方米,周圍都是當地人的墓地。墓碑右邊雕刻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晉江市□區警通□□”,中間寫著“黃后俊烈士之墓”,左邊落款為“江西省□□第五區□□□一九五九年二月十六日□□”。(注:“□”為字跡不清晰或難以辨認的字)
清源山風景區管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也不清楚這座烈士墓的情況。
許女士說,不少志愿者、市民通過網絡發布信息,為安葬在泉州的外地烈士尋找親人,希望通過泉州晚報的報道,也能幫這位黃姓解放軍烈士找到親人。記者將這座烈士墓的情況反饋給了泉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該局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將進行調查了解。
記者注意到,每年清明前后,我市各地的烈士紀念設施,都有市民、志愿者自發前往祭掃。
修墓建亭紀念
安葬在泉州的外地英烈很多,我市也通過各種方式紀念他們,為烈士修墓、建紀念亭(塔)等。在惠安崇武,還修建了一座全國唯一的解放軍烈士廟。
學校為臺灣籍烈士建紀念亭
位于永春蓬壺鎮的永春三中校園里有一座“伯祥亭”,它是為紀念泉州地區地下黨負責人之一的林伯祥烈士建造的。
林伯祥,又名林松齡,1916年生,臺灣嘉義縣人,廈門大學化學系學生。1937年參加廈門文化界抗敵后援會,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任廈門青年戰時服務團干事。1939年被選為中共泉州中心縣委青年委員、官橋區委書記和養正中學黨支部書記等職,以教員身份為掩護建立黨的組織。1943年秋,林松齡應廈門大學校友、毓斌中學(現永春三中)首任校長林鶴齡之邀,到毓斌中學任教務主任,改名林伯祥。
1945年12月,林伯祥在永春蘇坑被捕。翌年2月24日,在莆田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時年30歲。林伯祥烈士是一位忠誠的共產黨員。他以教學為掩護,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斗爭,辛勤播撒革命種子,引導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在烈士精神的感召下,原毓斌中學師生艱苦奮斗、勤教勤學,還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學校曾建立地下黨聯絡站,也曾成為閩西南游擊隊的軍事據點。學生為反對反動派的壓迫舉行過示威游行,許多學生還參加了人民游擊戰爭。
永春三中是林伯祥工作和戰斗過的地方,為緬懷烈士業績,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學校專門修建了林伯祥烈士紀念亭。
永春三中校長蘇文暹還記得,1983年,他在永春三中讀書時,學校就有伯祥亭,不過當時的亭子是木結構的。伯祥亭于1997年重建。此外,學校還編寫了《林伯祥在毓斌》,記錄林伯祥烈士的光輝事跡。每年清明期間,該校都會組織學生參加祭奠活動,緬懷先烈。每年新生入學,學校還會組織開展林伯祥烈士生平事跡講座活動。
永春縣湖洋鎮的唐順芝烈士墓
全國唯一一座解放軍烈士廟
解放軍烈士廟坐落在惠安縣崇武鎮的西沙灣東頭,占地6000多平方米,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廟”,里面供奉著27位解放軍烈士塑像。這是一座專門為犧牲的軍人建造的廟宇,也是全國唯一一座為解放軍烈士建造的廟,于1996年秋建成。
據廟中紀念碑上鐫刻的碑文顯示:1949年9月17日,我中國人民解放軍葉飛部第十兵團28軍84師251團奉命解放金門,調兵至平潭集結崇武,兵船方抵崇武鎮西沙灣即遇敵機空襲,時逢漁鎮集市,疏散未及,劫難將臨。解放軍指戰員當機立斷依船體或臥沙坑對空御敵轉移目標,終以20多位官兵犧牲的巨大代價拯救滿城生靈于血火之中。而今國家昌盛,人民安樂,昔日西沙灘已辟為旅游勝地。為緬懷英烈,激勵后人,特于烈士殉難處勒石樹碑永志不忘。
“他們為陽山犧牲,應該留在陽山”
前幾年遷墓時,村里計劃把兩位烈士移到縣城的烈士陵園,但很多村民不同意,“他們是為陽山犧牲的,應該留在陽山,由陽山人民紀念他們。”德化縣美湖鎮陽山村有一座埋葬著張山祿、劉文清兩位烈士的墓地,陽山村副主任陳文珍介紹,這座烈士墓是應村民強烈要求留下來的。
據介紹,1951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260團三營(另有資料記載為二營四連戰士)進駐綺陽(今陽山)。2月,在民兵配合下,該營戰士到綺陽鳥幫坑剿匪,直搗林榮春匪窩展開激戰,劉文清、張山祿壯烈犧牲。戰斗結束后,當地募資購買棺木將兩位烈士安葬,并刻碑紀念:烈士劉文清,福建莆田人;張山祿,安徽人,時任班長。
德化縣葛坑鎮葛坑村有一座烈士墓,這里安葬著在解放葛坑的戰斗中犧牲的5位非德化籍烈士。德化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介紹,該縣烈士墓有40多處,每年清明前后,當地鎮村干部和中小學師生都會到烈士墓祭掃。
永春縣湖洋鎮鎮區路旁有一座唐順芝烈士墓。唐順芝是江蘇如皋縣人,1945年參加革命,曾參加淮海戰役,榮立過三等功兩次。1949年8月隨軍進駐福建,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九軍政治部民運部黨小組長。1948年9月,湖洋成立區政府,唐順芝同志任區指導員。10月25日,唐順芝不幸落入土匪手中,于10月29日犧牲,時年25歲。永春退役軍人事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多年努力,終于找到唐順芝烈士的親人,“最近幾年,他們都會來湖洋掃墓。”
據介紹,永春縣共有烈士紀念設施118處,其中:縣級烈士紀念設施1處、零散烈士紀念設施7處、零散烈士墓110座。納入縣級管理的烈士紀念設施1處;委托鄉鎮管理的零散烈士紀念設施7處;委托鄉鎮管理的零散烈士墓中有21座由所在村(居)委會管理,89座由烈士親屬自行管理,分別簽訂了《永春縣散葬烈士墓個人保護管理協議書》。
為外地英烈尋親
因各種原因,不少外地烈士暫時無法找到親人。近年來,泉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將為烈士尋親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各地志愿者、愛心人士也紛紛加入幫烈士尋親的隊伍中。同時,我市也加強對各類烈士紀念設施的保護,確保每一處都有人管理。
網絡接力幫烈士尋親
據統計,目前我國有196萬余名登記在冊的烈士。退役軍人事務部在開展烈士登記工作的過程中發現,由于種種原因,一些烈士的信息不夠完整準確。另一方面,一些烈士的家屬、后代只知親人犧牲,不了解詳細信息,不知其安葬地址。2021年4月2日,退役軍人事務部正式開通烈士尋親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公布烈士尋親線索,收集烈屬信息,發動全社會幫助完善烈士資料,為烈士尋找親人。
為烈士尋親,泉州也在進行著。
泉州市臺商投資區洛陽鎮洛陽村有座安葬了8名外省籍烈士的烈士塔,常年由當地政府部門和村民維護,但未曾見有烈士的家屬前來懷念或祭拜。今年清明節期間,臺商投資區的志愿者組織祭掃,并在“我為烈士來尋親”網絡平臺發布烈士信息,通過網絡接力,很快找到了6位烈士的家屬。其中,周玉范烈士的家屬于5月2日從山東東營趕到泉州祭拜親人。
“叔叔,我們來看您了……”吳春水眼噙淚花,蹲下身來,把一束菊花輕輕放到烈士吳斗光的墓碑前。1957年1月2日,戰士吳斗光在晉江海防執勤中犧牲。犧牲前,他答應家人回龍巖老家參加哥哥吳濟光的婚禮。家人們等啊等,始終沒等到他的身影,卻收到了一張犧牲證明書。多年來,家人尋找其墳墓一直無果。前不久,在石獅市錦尚鎮東店村71歲的老黨員、退役軍人邱榮周以及石獅本地媒體的牽線幫助下,家人們時隔64年才在石獅找到吳斗光的墓地。
去年為16位烈士找到親人
早在2020年,泉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就把“為烈士尋親”作為優撫褒揚紀念工作的暖心工程之一。在前期梳理編撰全市烈士英名錄的基礎上,泉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進行專題研究,組織縣、鄉、村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機構對近年來無親友前來祭掃、烈士資料缺失的烈士進行集中摸排統計,當年梳理出20多位無親友祭掃、資料缺失的烈士線索。通過各類媒體開展“為烈士尋親”活動,成功為16位烈士尋找到親人。安葬于德化縣革命烈士陵園的莆田籍烈士林汝水也是此次找到親人的烈士之一。他曾是閩中游擊隊隊員,1947年在德化代山戰斗中犧牲。經過媒體傳播,林汝水的親人找到了。“這么長時間了,還有人掛念著他,特別感動!”林汝水烈士52歲的女婿蔡福祥說。
“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奮戰、前仆后繼、流血犧牲,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致敬和緬懷。”泉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表示,為烈士尋親是一項長期工作,他們將不斷梳理出無親友祭掃、資料缺失的烈士線索,并積極聯合媒體共同幫他們尋親。
確保每一處都有人管理
泉州市退役軍人事務褒揚優撫科負責人介紹,2020年通過全面排查摸底,統計出我市總共有烈士紀念設施523處。今年,我市將再次開展烈士紀念設施整改提升專項行動,再一次進行深入、全覆蓋摸查,“這次要摸清全市的情況,并進一步明確管護人員及其職責。”市民如有發現遺漏、無人管護的烈士紀念設施,可以直接和當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聯系反饋。
根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辦法》規定,烈士紀念設施分為: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省級烈士紀念設施、設區的市級烈士紀念設施和縣級烈士紀念設施。未列入等級的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退役軍人事務部門保護管理或者委托有關單位、組織或者個人進行保護管理。
該負責人說,從已經掌握的烈士紀念設施情況看,我市對烈士紀念設施的保護總體比較好,當地市民也非常愛護。不過,很多革命烈士犧牲時很年輕,不少烈士沒有直系后代,因此存在部分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特別是外地葬在泉州的烈士沒有親人祭掃的情況。此次摸查的另一目的就是要再次明確這些烈士紀念設施的管護責任人,確保每一處都有人管理。該負責人呼吁市民積極參與到保護烈士紀念設施的工作中,同時各方應加大英烈故事的宣傳力度,弘揚英烈精神,將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記者 陳明華 文/圖(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