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改造有新法 山水林田路“整合”
不久前,永春縣湖洋鎮吳嶺村內坑山下了一場大雨,引發山上一處果園滑坡,壓倒了幾株蘆柑樹。但果園主人鄭明龍卻慶幸地說:“還好及時開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坡耕地改造,否則這場大暴雨將給果園帶來更大破壞。”
實施坡耕地改造后,鄭明龍的蘆柑園“安全系數”提高了。
當前,鄭明龍的蘆柑園正沿著硬化水泥路修建排水渠,層層梯田種滿了蘆柑樹。他說,眼前的梯田就是坡耕地(注:坡耕地主要特征“坡地”的概念,一般是指6度至25度之間的地貌類型,開墾后多稱為坡耕地),土壤為紅土且土質疏松,適合柑橘類種植生產。也正是因為土壤疏松的原因,自2017年承包果園以來,他一遇到暴雨就提心吊膽,生怕蘆柑幼苗因滑坡坍塌大面積死亡,也怕雨后紅土路泥濘不堪造成交通不便而影響施肥和蘆柑運輸。去年,永春縣水土辦在對各鄉鎮水土流失治理進行摸底排查時發現了這一情況,并將其列入今年治理項目。“縣水土辦主動上門,幫我分析原因,制定對策,策劃實施了坡耕地治理項目,太感謝了。”鄭明龍有感而發。
有別于傳統水土流失治理方法,坡耕地改造突出“綜合”理念。鄭明龍果園的斜坡上修起了一座小山塘,一條水泥硬化道路沿著梯田直通山頂,田埂上茂盛的雜草中一個個藍色的生態袋分外顯眼,環繞每一層梯田。“里面裝的是有機土壤和植物籽,生態袋在田埂上筑起屏障,可以預防大雨沖刷造成梯田水土流失,生態袋還會自動降解,長出花草,與原來的梯田融為一體,筑起新的水土防護帶。”永春縣水土辦有關負責人蘇逢便介紹。項目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40畝,生態袋裝土面積50畝,配套蓄水池4個,道路水泥硬化工程1公里,截排水溝1公里,機耕道行道樹207株,園區套種植物240株。
鄭明龍這一案例正是我市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惠及民生的真實寫照,越來越多這樣的項目正在涌現。市水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1—8月,我市完成治理面積28.64萬畝,占省下達任務26.85萬畝的106.68%,完成投資1.16億元。其中,坡耕地改造項目5個,總投資1668萬元,治理面積6676畝;安溪縣國家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獎代補試點,安溪、南安、永春3個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安溪、南安、永春、德化4個省級重點縣水土流失治理項目,德化赤水鎮蘇坂村省級水土保持生態村建設等重點項目同步推進。(記者 林銘珊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