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嚴格的遴選,日前,國務院發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州13處入選,數量居全省設區市第一,創下泉州歷次國保遴選以來入選數量之最,涵蓋了其中的五大類別。
承載了國家和民族歷史記憶的“國保”,是泉州的榮光,是歷史賦予泉州人的珍貴財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心懷敬畏、自豪之余,如何保護好、管理好、合理利用好,講好“國保”故事,則任重而道遠。
永春苦寨坑原始瓷窯址航拍圖
原始青瓷罐殘片
熱愛、保護,從認識、了解開始。鑒于不少新晉“國保”還不為泉州人所熟知,本報今起將陸續為大家介紹新“國保”,一起聆聽它們背后的動人故事。
2015年12月,在永春縣介福鄉紫美村西南面,一座當地人稱“苦寨坑”的山坡上,考古人員撥開萋萋荒草,發掘出一座斜臥似龍的古窯址。
一段塵封了三千多年的文明被喚醒,一朝驚艷了世人。作為華夏早期文明的見證,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將中國燒制原始青瓷的歷史向前推進200多年。
2016年,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獲評有中國考古界“奧斯卡”之稱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新發現”;2018年9月,被列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月,獲批福建省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日前,苦寨坑窯遺址獲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始青瓷罐殘片
發現驚喜 大型窯爐遺跡引發關注
深埋在地下已逾三千七百載,苦寨坑窯址的發現,并非偶然,有賴于各級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執著。2007年,德化陶瓷博物館接到介福鄉一村民報告,在附近山上的柑橘園中發現大量古代陶瓷標本,初步斷定這批標本年代久遠且很有價值。
這一信息引起各級文物部門的重視,省、市、縣考古專家多次到現場進行調查。2007年10月,德化縣陶瓷博物館和泉州市考古隊前往遼田尖山現場調查,采集了許多印紋硬陶、原始瓷標本,并發現一些紅燒土塊。德化縣陶瓷博物館選取10件標本,委托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承煥生教授進行“PIXE”(質子激發X熒光能譜)檢測,結果發現標本中鐵、CaO成分與原始青瓷中的含量比較相符。
陶罐殘片
2007年11月,福建省考古所鄭輝、陳兆善兩位研究員對遼田尖山做進一步調查,確認了一處窯爐遺跡。2008年至2009年進行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遼田尖山古窯址信息第一次被錄入國家文物數據庫。
2014年10月下旬至2014年11月中旬,經國家文物局審批,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聯合泉州市博物館、永春縣博物館對遼田尖山原始瓷窯址進行發掘,發掘面積50多平方米,共發現4座窯爐遺跡。
在對遼田尖山原始青瓷窯址周邊開展區域調查時,考古人員驚喜地發現,在遼田尖山原始瓷窯址西北方向,約500米處,也有一處原始青瓷窯址,而且規模更大!
帶擊打痕的墊餅殘件
這里便是苦寨坑窯遺址。2015年12月發現,次年1月進行試掘,確定內涵后,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15年11月底至2016年1月中旬,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聯合泉州市博物館、永春縣博物館進行發掘。發掘面積約235平方米,共揭露9座有疊壓打破關系的窯爐遺跡。
整個發掘區地層可分八層,山坡下部地層堆積較厚,近山頂處較薄。9條龍窯遺跡均依山而建,沿著山坡向上掏挖洞穴而成,分布密集,上部窯爐疊壓打破下部窯爐。遺跡保存較好,已是典型的龍窯形態。
出土的原始青瓷器形有尊、罐、豆、缽、紡輪等,裝飾技法、紋飾與印紋陶相同,采用刻劃、拍印、戳印、堆貼、鏤空等手法,紋飾有弦紋、菱格紋、方格紋、直條紋、圓圈紋、篦齒紋、凸棱紋等。大部分器物外壁均有紋飾,腹部拍印方格紋、菱紋、直條紋為主,肩部戳印圓圈紋、錐刺紋,并間以弦紋、篦齒紋等。大部分墊餅亦拍印有直條紋,少量方格紋和菱格紋。
原始青瓷缽殘片
窯址里出土的大部分陶瓷器以及墊餅殘片均被人工有意識地打擊過,因此發現大量刃部較為鋒利的陶瓷片,很多陶瓷片上還可見打擊痕跡。
裝燒工藝方面,從部分器物的肩部、口沿出現疊燒以及與墊餅粘連的痕跡分析,應該有部分器物采用疊燒工藝,有的還用墊餅作為器物之間的間隔具。大部分器物采用單件燒造。說明當時工藝已較復雜,能制作較大器型;出土的瓷器施釉工藝已經十分清晰,可以看出制作工藝相對成熟,尤其是施釉工藝。
這批珍貴的原始瓷標本,對于研究我國原始青瓷窯爐的結構形態、窯業技術及原始青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