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1月4日訊 上天在他5歲時,就遮住了他的眼睛,忘了松開。20歲時,奪走他唯一依靠的父母,85年與黑暗為伍。如今每天早上,黃溫佃老人摸索著來到廚房,用鋸末點火扔進灶臺,用手感受溫度,看火是否點燃,拉著風箱,為自己煮一鍋稀飯,開始他的一天。
他一生未娶,無兒無女,無依無靠。最難熬的是每當過年時,聽到鞭炮聲,想著闔家團圓,他只能躲房里,默然垂淚。如果有人陪著說說話,該有多好。
除了黑暗,更可怕的是孤獨
依靠一根拐杖 他洗衣煮飯
從洑溪村村道下到一條坑洼的土路,走上兩三百米,就是黃溫佃老人的家了。這是一棟用黃泥土和木板砌成的土房子,從一扇破爛的木門進到中庭,可看清房子類似四合院結構,分布著不少房間,但大多已經(jīng)人去樓空。
“以前這里住著十幾戶人家,挺熱鬧的,現(xiàn)在只剩下三四戶了。”一位鄉(xiāng)鄰說,由于年久失修,每到下雨天,很多房間都會漏雨。黃溫佃老人住在主廳右側(cè)的第二間屋子,除了一張床和一張破桌子,堆放著老人從村里的木板廠扛回來的10多袋鋸末。
“這些鋸末都是老人幾年前,自己扛回來,生火做飯用的。”70歲的村老人會會長黃金本說,自從父母去世后,黃溫佃老人靠著一根竹拐,把村里的道路都“摸”了一遍,對村里的環(huán)境非常熟悉。住在500米開外的鄭女士也說,一條路只要帶老人走上兩三趟,以后他就能自己摸索著找到地方。
每天早上,黃溫佃老人摸索著來到廚房,用鋸末點火扔進灶臺,用手去感受溫度,看火是否點燃,拉著風箱,為自己煮上一鍋稀飯。而這鍋稀飯配著放在一個破柜子里的地瓜,就是他一天的飯菜了。“涼了加熱一下再吃,有時可以吃上三四頓。”
衣服臟了,老人拿著木盆、拄著拐杖,一邊敲著地面,一邊用心計算著距離,沿著凹凸不平的路面,下到離家不遠的河邊洗衣服。洗好了,老人又自己摸索著爬上岸,踱到晾衣桿旁,將兩件衣服放上去。聽見竹拐掉在地上的聲音,老人蹲下身子,慢慢摸索著尋找。
老人居住的房間里堆滿鋸末,是幾年前,靠著拐杖扛回來的
5歲發(fā)燒失明 年輕時仍上山下地
“5歲失明,17歲父親去世,20歲母親去世……”講起自己的身世,黃溫佃老人一直念叨著這句話。老人說,5歲時,他害了一場病,高燒不退,由于家里條件艱苦,加上當時醫(yī)療水平有限,眼睛沒能及時得到治療,不久后,就徹底失明了,從此與黑暗作伴。
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年輕時,老人依靠著拐杖,依然可以上山砍柴、下地插秧,自食其力,養(yǎng)活自己。老人有一個親姐姐,十多年前去世了,在世時,姐姐經(jīng)常回來看望他,給他買菜、做飯、洗衣服,甚至連他百年后的壽衣都準備好了。
黃金本說,老人是村里的五保戶,每個月有幾百元的低保等補助。他姐姐去世后,外甥逢年過節(jié),也會來看望他,給他送錢、送柴米油鹽等,厝邊頭尾有紅白事,也會叫他過去吃飯。
年紀漸大,老人干不動地里的活了,他將自家一分地給了村里一戶人家種,這戶人家每年都會給他送米過來,擔心他不夠吃,還會特別交代他,不夠的話,可以隨時去找他要。鄰居家做了好吃的,也會給老人端一碗過來,或者幫老人買米、買肉。
膝下無兒無女 只想有人說說話
元旦已過,農(nóng)歷新年即將到來。老人說,他一生未娶,無兒無女,無依無靠。有時候聽到鞭炮、鑼鼓聲,想著人家團圓熱鬧的場面,心里就是一陣悲苦,只能躲在房間里抹眼淚。剛過完元旦,農(nóng)歷新年也不遠了,說起新年愿望,老人沉默了許久,搖搖頭,隨后頓了一下,輕言說道:“如果可以的話,我想有人陪我說說話。”
老人說著,從廳堂的一張矮凳上起身,摸索著抓住那根拐杖,慢慢敲著路面,回到只屬于他的那間不透風、黑漆漆的臥室,他脫下外套躺下去。或許,在夢里,老人能見到父母、姐姐在世時,一家人熱鬧團圓的景象。
如果您愿意有空時陪陪老人說說話,可以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聯(lián)系我們,給老人一個溫暖的春節(jié)。(海都見習記者 吳智明 海都記者 黃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