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泉州臺商投資區洛陽鎮梅嶺村警務室里,“村警”許鑫森正在引導和督促留守兒童學習,并幫助孩子在網上跟其在外務工的父母見面。
關心留守兒童的許鑫森不僅是村警,更是區公安分局的一名機關民警。據悉,全區自2013年7月起推行機關民警兼任“村警”的新機制,選派78位機關民警,分別兼任全區78個行政村的“村警”,協助駐村民警開展警務工作。一年多以來,“村警”入戶走訪,為群眾排憂解難,架起了一座座連心橋。目前,“一村一警”警務室也在分批建設中,力爭年底前全部完成,覆蓋78個行政村。
“村警”陪同孩子學習
進村時間 每周不少于2次
近日,記者來到東園派出所鳳浦警務室。警務室門口立著一塊警務宣傳欄,圖文并茂地介紹防火、用電等安全知識;大門上方還有一塊LED電子滾動屏,安全標語實時滾動著。走入警務室,記者看到室內寬敞明亮,設有茶幾供民警和村民泡茶聊天。墻上懸掛的公示欄頗為顯眼,公示欄上既有本村駐村民警和兼職“村警”的姓名、電話,還有他們的工作職責。“如果村民來警務室剛好民警不在,可立刻電話聯系。”區公安分局治安大隊副大隊長許鑫森介紹。
許鑫森自己也是洛陽鎮梅嶺村的兼職“村警”。在梅嶺警務室有一個“留守兒童之家”,配有桌椅、書架、電腦、電視機以及一批兒童文學書刊等。放學后,孩子們可以隨時進入留守兒童之家。許鑫森會利用每周到梅嶺當“村警”時兼當留守兒童家長。除了引導和督促留守兒童學習外,他還會開展“視頻親情”活動,為孩子提供與父母網上“見面”的機會,匯報生活、學習狀況,增進感情。
他介紹,“村警”每周進村不能少于2次,每次不能少于半天。進村時間既可在白天或晚上群眾休息前,也可在周末或節假日。
入戶走訪 幫群眾排憂解難
區公安分局局長陳愛民兼任張坂鎮黃嶺村“村警”后,了解到該村主要村路沒有硬化,路面坑坑洼洼,群眾雨天出行一身泥、晴天出行一身灰。他便主動與上級相關部門溝通協調,籌措10多萬元解決道路硬化難題。
機關民警王冬陽兼職百崎回族鄉后海村“村警”后,在走訪中了解到該村靜心寺收養的4名棄嬰因沒有戶口無法上學,便主動上門服務,第一時間幫助孩子們解決戶口及就讀問題。
曾任洛陽鎮嶼頭村“村警”的機關民警吳朝海得知,村民陳桂芝中年喪偶、精神狀態不是很好,還帶著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生活困苦。之后,他不僅主動聯系村干部到陳桂芝家里走訪慰問,還聯系有關部門關心她家的生活,幫助籌措資金修繕住宅,并經常下鄉給她家送上大米、油等食品。他也因關愛百姓、扶貧助弱的感人事跡,入選了2014年度“助人為樂”福建好人榜。
“基層派出所警力有限,一個駐村民警一般不只是駐一個村。比如張坂派出所只有4個駐村民警,需要下到24個行政村,每人便要駐6個村。”張坂派出所駐村民警莊春明深有感觸地說,“一村一警”開展后,兼職“村警”協助駐村民警處理日常事務,入戶走訪,更好地幫助群眾排憂解難。
警力配備 結合村情來安排
東園鎮秀涂村兼職“村警”趙鵬鵬了解到某公司進行挖掘作業時不慎把泥土傾入該村養殖戶的養殖池內,造成養殖戶近10萬元損失。他及時介入,連續3天分赴當事雙方處疏導化解,最后憑著在村里人脈關系好、群眾基礎扎實,有效化解了這起糾紛,促使雙方達成一致協議。
“‘村警’就是要發揮人頭熟、地頭熟等優勢,通過上門走訪、電話回訪、約談、密談等方式,化解各種矛盾糾紛。”許鑫森表示,哪個機關民警兼任哪個村的“村警”是根據全區各村社會治安情況和特點結合民警本職工作安排的。國保大隊民警到社情復雜的村,治安大隊民警到治安問題比較突出的村,刑偵大隊民警到案件高發村,交巡警大隊民警到交通情況復雜的村,邊防大隊民警則到轄區海岸線附近的村。
這樣,“村警”才能更好地充分發揮自身工作崗位的業務優勢,采取有效手段和措施加強社會治安防范和打擊。(記者 陳靈 吳志勇 通訊員 莊加福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