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工商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14年年初泉州啟動商事制度改革以來,市場準入門檻持續降低,新增各類市場主體44萬多戶,占市場主體總數的63.9%。目前,泉州全市市場主體總量突破70萬戶大關,繼續居全省首位。
數據的背后,是創業熱情的涌動。這股創業潮延續至今,成為身處轉型中的泉州產業經濟、民營經濟領域的一抹不可多得的亮色。
那么,創業熱情和激情的背后又是什么呢?答案是——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是表明企業家這個特殊群體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他們所具有的獨特的個人素質、價值取向以及思維模式的抽象表達,是對企業家理性和非理性邏輯結構的一個超越、升華,人們日常也把它看作是企業家個人內在的經營意識、理念、膽魄和魅力。
作為一座創業之城,泉州有著悠久的古代商業文明和海洋文化,是宋元時期第一大港。從馬可波羅游記中關于光明城的記載和仍遍布古城的海絲遺跡,我們仍可以一窺彼時古刺桐的繁華和富足。這種商脈從未斷絕,成為流淌在泉州人血液中追逐財富的一種天然基因。
千年之后,當改革開放的宏圖徐徐展開,泉州人篳路藍縷,從草根起步、從零開始,以手工作坊起家,締造了鞋業、紡織服裝、食品、建材等十多個年產值百億元乃至千億元的產業集群。這一過程中,誕生了恒安、安踏、特步、九牧等一大批享譽全國的民族品牌,泉州也因此成為中國品牌之都。
回望這場延續近四十年的創富史,如果說為數眾多的產業集群和品牌,是泉州人在物質層面的收獲,那么,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許連捷、丁世忠、許世輝等一大批民營企業家,在這些人身上體現出的企業家精神,則是泉州人在精神層面的巨大收獲。“物質易逝而精神恒久”“精神在而物質易得”,這一點,我們從二戰后聯邦德國和日本的經濟崛起,就不難發現其成功軌跡背后的邏輯。從這個角度看,恰恰是這種來自精神層面的收獲,可能是泉州改革開放以來收獲的最大一筆財富。因為它是泉州人創業精神延續的不竭動力。
對于企業家精神,經濟學家張維迎評價頗高,甚至將其列為核心生產要素之一。在他看來,由于未來社會存在著各種不確定性,所以需要企業家。成功的企業家,往往具備超凡的膽識、前瞻性、冒險精神等稀缺素養。正是這種素養,為社會帶來源源不斷的創富激情和創新動力,從而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曾援引過一項用1983—2003年29個省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的實證研究。研究顯示,企業家精神對于中國當時的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具體來說,企業家精神貢獻了年均1.5個百分點的人均GDP增速,而且每當勞動力市場的自我雇傭比例增加一個單位,GDP的年增速將提高1.3至2.7個百分點。
假定,在某個固定的時點,全社會的經濟總量是相對恒定的。那么,時間往后推,新的增量來自哪里呢?我們可以說,來自科技的創新,抑或是人類新創造的勞動價值,這都對。可是,是誰在驅動科技創新和勞動價值的再造?我們不難發現,這正是企業家精神。的確,由于有了企業家精神,他們有了前瞻性的判斷,從而組織起人力、機器、廠房等生產要素,進行創新型研發和生產??梢哉f,正是由于他們的“邊際”努力,形成和帶來了新的經濟和財富增量。
當然,企業家精神的發揮和創業歷程,同樣也是一場冒險之旅。我們將時間拉長了看,古往今來,創業的成功往往是小概率事件。創業過程中,通常呈現出的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的真實狀況。我們習慣于看到阿里、騰訊、恒安、安踏的耀眼光環,卻往往無視數百、數千家其他企業的倒下。這一點,從中國企業平均存活周期不足6年,就可見一斑。確實,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市場法則,在市場競爭面前,顯得十分殘酷,也是創業者和企業家必須面對的生存生態。
福建省是民營經濟大省,不僅傳統制造業發達,新興產業也呈現勃興態勢,形成和擁有一支龐大的閩商隊伍。對此,要珍惜,更要創造條件創設更好的舞臺,讓他們的創新力、創造力更好地施展。(記者 何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