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10日訊 50多年前,他還只是個愛聽故事的孩童。20多年前,他將兒時的興趣,變成自己一生的事業。從此,騎自行車跑遍泉港“找故事”成為他每天必做的功課。30年近百篇作品,使他變身“故事大王”。近期,他還將出版自己的作品集,作為收山之作,向更多人分享泉港的民間故事。一路走來,他感恩“太多好人相助”。
黃炳瑜喜獲首屆福建民間文學二等獎
昨日,當代民間文學座談會暨首屆福建民間文藝山茶花獎·民間文學獎頒獎儀式在泉港舉行,黃炳瑜領取了屬于自己的獎杯。一同獲獎的泉州還有7人。
30年近百篇作品
兒時興趣終成一生事業
今年62歲的黃炳瑜,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也是地道的泉港人。他有個愛講故事的哥哥,受哥哥影響,兒時起,他就對民間故事產生濃厚興趣。10多歲時,書籍資源缺乏,在田間地頭聽故事,就成了他了解外在的重要渠道。
時過30年,黃炳瑜還清楚記得,自己的處女作于1982年發表。“我陸續有作品發表,毛筆字也寫得不錯,山腰文化站因此便請我去幫忙。”文化站的工作,使他有更多時間用來收集故事。1987年他到惠安文化局工作,之后,收集民間故事,便成了他的專職。他這一次獲得二等獎的作品《陳振賜勝官司》,就是當年去前黃鎮鳳山村采風得到的,“前后花去3個多月”。
如果不是患上眼疾,看不清東西,黃炳瑜還會繼續下去。可如今他連走路都需要別人來攙扶。近期,他將自己30年來的近百篇作品,整理成冊,即將出版,“這是對自己的總結。”他希望有更多人來聽泉港原汁原味的民間故事,但他也有自己的擔憂,“現在的年輕人對民間故事不感興趣,我擔心這個事業會后繼無人。”
自行車、錄音機、放大鏡 “三大件”相伴跑遍泉港
黃炳瑜收集民間故事,是一聽到哪兒有好故事,就騎上自行車去采風。最初用筆記錄,后來用上錄音機。“單錄音機就用壞了十幾臺。”30多歲時,因患視網膜色素變性,眼睛視力開始慢慢下降,他不得不用上放大鏡。
“這三樣東西,陪我跑遍了幾乎整個泉港。”黃炳瑜說,只有將口耳相傳的故事,變成文字發表后,才能讓更多人了解“咱厝”還有這樣的民間文化。
然而,從口頭講述到文字發表,并不容易。同一個故事,不同的人講出來不一樣,怎樣保留故事精髓的同時,又寫得有懸念、吊人胃口,很講究技巧。最長的作品,從收集到定稿,他花了3個多月。“特別是有眼疾后,眼睛受不了,只能休息下再繼續。”不過,想到作品能發表,很多人能看到,他覺得辛苦得挺值的。
子女妻子愛聽他講故事 “小伙伴都羨慕我”
因眼疾,黃炳瑜現在已基本看不到東西了。昨天,為了使父親能參加頒獎儀式,在福州工作的小兒子黃燦龍,特地趕回來,送父親到頒獎現場,全程陪護,“父親能獲獎,我們都很替他開心。”
從小,黃燦龍和哥哥、3個姐姐,都聽父親的故事長大。“其他小伙伴都羨慕,我爸爸會講故事、寫故事,是個文化人。”黃燦龍滿心驕傲。父親患眼疾后,家人擔心他眼睛受不了,勸他不要再從事這項工作。“‘不拋棄、不放棄’,爸爸對文學的執著,是我們體會不了的,我們選擇支持他。”
黃炳瑜說,這一路有太多好人相助,妻子就是一大功臣。為了讓他全心投入工作,妻子包辦家里家外的農活家務。盡管工作不能帶來豐厚的收入,妻子也沒有怨言。“她也喜歡聽我講故事啊。”黃炳瑜開心地笑了。(海都記者 陳斯紅 田米 通訊員 莊國輝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