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泉港區峰尾鎮黨委巧用自然、歷史和人文等資源,培育了“濱海紅色堡壘”固本培元專項行動、漁仔街疏堵結合帶動村集體經濟“造血”新模式、上樓“美麗鄉村黨旗紅”發展路徑、五里海沙企業黨建融入公司治理等特色黨建示范點,打造出既助力黨建工作向縱深發展、又獨具地方特色、受基層黨員干部群眾認可的黨建陣地載體,切實推動基層黨建多點開花、亮點紛呈。
峰尾鎮“濱海紅色堡壘”固本培元專項行動
圍繞峰尾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建設,落實區委“強基促穩”三年行動,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漁區大黨建格局,著力筑牢筑強“濱海紅色堡壘”,努力探索“產業轉型升級,漁民增收致富、漁區和諧穩定”的現代化漁區治理途徑。
織密濱海黨建“關系網”。對全鎮紫菜協會、漁業協會等行業協會進行摸底排查,通過行業統建、產業聯建方式,加快推進黨組織在漁業產業鏈條和漁區行業組織上的“兩個覆蓋”。
搭建漁區服務“加油站”。投資100多萬元建設濱海黨群融合服務中心,設置“漁業生產服務站、涉海糾紛調委會、濱海警務室”等基本功能布局,承載濱海黨建、漁業生產等中心任務。目前已入駐20余家成員單位。
下活漁區建設“全盤棋”。通過黨建引領統籌,全面加快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建設步伐。目前誠峰國家一級漁港已投入資金5500萬元,完成總工程量的92%;誠平二級漁港項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玉川旅游客運碼頭、新和隆船舶服務園區等一批招商引資項目也已開工。
構筑漁區治理“橋頭堡”。實施濱海黨建融合服務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鎮區涉海工作的困難與問題。探索推行濱海“e線”工作法,搭建使用漁港平安綜合平臺,實現濱海各類生產活動的智能動態管理。
漁仔街疏堵結合整治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
以老街整治為突破點。著力解決鎮區中心要道漁仔街十多年來存在的“臟亂差堵”問題,鎮黨委與沿海漁村黨支部、漁業協會黨組織三方聯動,依法拆除魚仔街兩側違章建筑20余處,平整空地1000余平方米建設黨建口袋公園。
以漁港資源為支撐點。針對漁仔街的消費需求,采取“黨委政府+企業+漁船(販)”的參股造血模式,建設海產品臨時交易市場,引導漁仔街流動魚販遷移至此販賣漁貨。出租經營的每個商鋪年租金可達2萬元以上,獲得利潤按股份分紅制度分發,確保各村每年至少穩定增收8萬元以上。
通過疏堵結合的方式,既徹底治理了歷史遺留老頑疾,又為轄區各村打造出了一條可持續的村集體經濟“造血”路徑。
峰尾鎮上樓村“美麗鄉村黨旗紅”發展路徑
峰尾鎮上樓村堅持以黨建引領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拓展農村基層黨建陣地,全面加強基層黨建文化建設。圖片
全面鞏固,筑牢黨建成果。以黨建為引領,發揮好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引導黨員干部在推進疫情防控常態化、脫貧攻堅、村集體經濟增收進程中擔當作為。
全面提升,豐富黨建內涵。通過賦予“美麗鄉村黨旗紅”黨建品牌新內涵,升級建造村級文化服務中心、鄉村振興廣場等基礎措施,將基層黨建陣地由室內擴展至戶外、由黨員擴展到群眾。
全面規劃,拓展黨建外延。借助上樓村、崢嶸村、前亭村三村地緣相近的優勢,以上樓下尾黨建公園及建設崢嶸休閑步道、整頓規劃前亭村石材廠為切入點,擴大黨建主題公園的輻射面和影響力,為上樓、崢嶸、前亭三村總計一萬三千名黨員干部群眾提供接受經常性紅色文化教育的場所和載體。
活力黨建也引領上樓村從原來的區級軟弱渙散黨支部、重點扶貧村“蝶變”為市級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村(2017年)、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和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2018年)、市級“綠盈村莊”高級版(2019年)、省級村莊治理試點示范村(2020年)。
五里海沙企業黨建融入公司治理
五里海沙餐飲投資有限公司圍繞“一企一品牌”的黨建主線,創新提出“黨建+美食文化”的理念,助力企業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黨建引領管理發展,把牢企業文化“主湯底”。通過成立“黨員質檢組”,開展黨員職工“崗位亮劍”“廚王爭霸”等活動,強化黨建引領,助推企業發展。
黨建引領行業規范,把牢企業文化“總味調”。五里海沙黨支部帶頭組建泉港區外燴餐飲行業協會,為協會爭取3000萬元信貸。推出半價菜、光盤抵用兌換券等服務,支持泉港區文明新風尚建設。
黨建引領社會責任,把牢企業文化“舌尖情”。五里海沙黨支部引導企業積極幫扶困難職工,為困難職工子女提供助學愛心資金。創建黨員創業“1+N”幫帶模式,帶動20余人創新創業。疫情期間組建火線“炊事班”,為全區單位、群眾提供餐飲配送、物資運輸等服務,助力疫情防控。此外,五里海沙還向全區各戰線捐獻累計2萬多元的食品,免費向泉港市民發放口罩3萬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