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龍鎮司法所、鎮“人大代表普法工作室”聯合開展“送法進基層”活動,組織片區民警、司法所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村干部等走進土坑村共同學習《社區矯正法》相關法律知識。
近年來,泉港區“以自治引領新風、以法治定分止爭、以德治春風化雨”為目標,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先后在界山鎮東張村和后龍鎮土坑村開展“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治理鄉村新模式示范村創建試點活動。試點開展過程中,鄉村的矛盾糾紛越來越少,社會更加安定,村民日子越過越好,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受到好評。
自治為本 黨心民意聚發展
東張的荷花池要改造了,村民為此奔走相告。此前,每到夏季,走進東張村主干道,迎面而來的是一片與村景交相輝映的荷花池景觀,漫步荷塘邊,沁人心脾的荷香撲鼻而來。
“經過多年積累,河池里的淤泥沉淀達1米多深,考慮到安全問題,我們把荷花池景觀納入今年為民辦實事項目。”東張村支書陳志成介紹說,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同意,今年擬投入資金20萬元,建設荷花池景觀改造工程3300平方米。
除了荷花池景觀提升項目,東張村今年還計劃推進鄉村文化記憶館、黨群服務中心、農村生活垃圾干濕分類等10個項目,也將請村民代表“拍板”決定。
“好不好,由村民說了算。這些為民辦實事項目也同時納入2020年度建設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項目,希望今年能夠如期完成。”陳志成說,長期以來,東張村堅持自治為本,建立健全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制度,重大事項提交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同時,建立相關“村民微信群”“美麗東張公眾號”等,推進村級事務即時公開。
據了解,幾年來,東張村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在全市率先成立村級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中心、建設全鎮首家村級農貿綜合市場、引進鞋服等勞動密集型加工業、打造鄉村油畫基地……逐步盤活村集體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真正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東張村積極組織群眾參與村集體建設、公共事務管理,發動鄉賢、群眾為家鄉建設出資、出力,籌集資金1000多萬元。同時對重大事項實行“一事一監督”,村黨支部、村委會每年2次在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上匯報工作,村兩委每年初制定年度目標并公示。
陳志成表示,村民自治就是讓群眾自己說事、議事、主事,引導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村莊治理,更好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東張村獲評“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稱號。
法治護航 鄉村平安有保障
土坑村白石宮片區的征遷項目涉及某房地產開發建設的商住樓區域222套房屋,約占整個片區總量的20%。由于歷史遺留問題,該項目征遷房屋中存在以房抵債、產權糾紛等諸多復雜問題,群眾反映強烈,征遷項目工作舉步維艱。
“獲悉情況后,區行政爭議調解中心駐點法官來到我們片區,一戶戶地到群眾家里了解詳細情況,根據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和征遷總體方案的規劃,提出‘產權置換’等新舉措,把近百件潛在的行政訴訟案件化解于未然,讓整個白石宮征遷項目得以順利推進。”泉港區后龍鎮黨委書記劉勇說。
法治是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的必需,而對村民而言,法治重在普法教育。能將訴訟案件化解于無形,得歸功于該村長期以來扎實開展的普法宣傳。
土坑村始終堅持普法先行、靠前服務,培育村民法治意識、法治理念、法治精神,通過法治宣傳教育,增強人們遵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自覺,養成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行為習慣。針對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不但積極配合開展法律“八進”活動,分發法律宣傳材料,而且近期籌資十幾萬元在村民室外活動頻繁的場所建設法治文化公園,從法律層面為群眾釋疑解惑,引導群眾通過合法途徑反映問題,有力促進了矛盾糾紛的順利處置。
這種新模式的調解,既達到了民主聽證以案釋法調解的普法效果,又落實“最多跑一趟”的調解清單,促進了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的提速增效,實現“普法效果”與“調解效果”雙贏,促進司法行政社會治理社會化工作,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維護了社會安定穩定。
德治傳承 家規家訓樹新風
“取貴以道,得貴以義”“惟是非我所有,雖一毛而莫取”“將人以寶為寶,我以不貪為寶”……
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土坑村的“家規家訓”展示館,600余年歷史的“土坑劉氏家規家訓”全文鐫刻墻上,通過文化印記告誡子子孫孫及每位來訪賓客,讓參觀者在觀光中有所感悟和啟迪。
土坑劉氏聚族而居,家規家訓全文25篇,涵蓋理家興族、尊師重教、戒貪戒奢、提高修養、人際睦善、禮制習俗等構建良好家風的方方面面,忠實反映和記錄了劉氏家族的傳統美德和精神。
“這些刻印在墻壁上的家規家訓讓我印象深刻,‘尚儉素’‘去貪殘’‘隆師傅’等都是我們現在仍要時刻警醒規范自己行為的良言警句,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流傳下來對我們后人非常有意義。”前來參觀的游客不由為其吸引。
讓傳統家規家訓文化在保護與傳承中“活”起來,泉港下了不少功夫。該區分別在家規家訓館、繡花樓和劉氏家廟設置智能化場館解說設備,通過精心設計的動漫視頻展播,把劉氏家風故事融入整個旅游線路,讓游客能直觀感受到土坑村一直延續至今源源不斷的家風演變及發展。依托文化活動中心、宣傳欄、百姓書房等宣傳教育載體,倡導群眾自覺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與實踐者。積極推進鄉村家規家訓展示室建設,重點展示村內具有代表性的家規家訓歷史文本、家風故事、文化史冊、格言、對聯、詩詞、警句等“無形”的遺產,讓家規家訓文化走進群眾,貼近生活。
此外,該區積極推動劉氏家規家訓文化宣傳向學校課堂延伸,確定泉港二中、后龍中心小學為試點單位,將劉氏家規家訓納入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體系,在德育活動課上為同學們解讀“劉氏家規家訓”,開展讀家規家訓格言、講家規家訓故事等活動,使良好家規家訓文化根植于師生的頭腦之中;并把家規家訓納入“五好文明家庭”和“平安家庭”創建活動之中,宣傳表彰廉內助。
“一邊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一邊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泉港著力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加強鄉村道德建設,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充分發揮孝德文化、村規民約的教化引領作用,破除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黃賭毒等歪風陋習,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努力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建立道德激勵約束機制,開展農村道德評議活動,健全完善道德評議方法和評議機制,促進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干群融洽。深入宣傳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典型事跡,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劉澤陽 何金露 林永招 林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