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區深入實施“黨建強引領 鄉賢助振興”行動,堅持鄉情為媒、發展為要,以“聚賢”“用賢”“暖賢”為抓手,持續激發鄉賢群體活力,積極推動人才回歸、項目回遷、資金回哺,為鄉村振興注入“鄉賢力量”。
招賢納士 多措并舉
通過開展全面摸排、搭建聯絡平臺、創新引賢模式,不斷匯聚鄉賢力量,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建庫摸排
發動宣傳、統戰、工商聯等力量,通過摸底調研、社會舉薦等方式,挖掘掌握一批企業高管、種養專家等鄉賢能人,按照原籍地域、行業領域、特點專長等方面,分類建立涵蓋3200余人的“在外鄉賢信息庫”,做到精準分類、動態更新。
常態聯絡
建立“鄉賢聯絡員”制度,安排鎮(街道)黨政領導、村黨組織書記、離退休干部“多對一”掛鉤聯系鄉賢人才,常態化開展走訪對接、跟蹤服務,提高鄉賢家鄉認同感、歸屬感,依托泉港在外商會創設鄉賢議振興、鄉賢智慧會、返鄉創業會等回歸平臺25個。
活動回請
拍攝宣傳《風自海邊來》系列紀錄片,開辟發布7條“鄉村振興研學線路”,定制交通補貼、住宿優惠、餐飲折扣等“十條措施”,舉辦“黨建引領風帆勁 鄉村振興共研學”等20余場活動,吸引2500多名鄉賢返鄉走親,了解產業布局、鄉村生態、營商環境等情況,激發投資意愿、創業熱情。
舉賢使能多點發力
實施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賦能行動,引導鄉賢投身到產業發展、民生事業、基層治理等鄉村建設中來,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
引導投身產業建設
發揮鄉賢視野寬、思路活、資源足優勢,通過制定發展規劃、盤活集體資產、完善經營機制等方式,策劃落地鄉村旅游、種養采摘、數字農業等特色項目31個,總投資194.43億元。比如,前黃鎮引入泉州圣元食品、藥品健康產業一期工程項目,生產經營期內預計可實現年均含稅銷售收入約9億元,年均納稅約1.1億元。
推動補齊民生短板
發揮鄉賢政策熟、信息多、人脈廣優勢,借助愛心捐贈、社會動員、資金回饋等形式,完成村部整修、道路拓寬、助學幫扶等民生項目25個。比如,廈門市泉港商會連續16年回鄉開展“海西春雨”助學活動,累計捐資456.2萬元、幫助困難學子1010人次;界山鎮鄉賢陳慶堂捐贈1000萬元助力家鄉教育事業發展。
鼓勵參與鄉村治理
發揮鄉賢威望高、品行正、德才好優勢,搭建鄉賢理事會、田間議事堂、院壩協商角等載體,邀請鄉賢與黨員、村民代表共同議事、建言獻策,參與村級矛盾調解、環境整治、文明創建等服務。今年來共聘請41名鄉賢企業家擔任鄉村振興客座導師,收集意見建議71條,幫助化解矛盾糾紛63件。
尊賢愛才多維保障
從政治優待、工作扶持、氛圍帶動等方面,建立健全鄉賢關懷幫扶長效機制,營造回報桑梓、反哺家鄉的良好氛圍。
注重政治鼓勵
對一批能力較強、貢獻較大的鄉賢代表,優先推薦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鼓勵通過選舉進入村“兩委”班子,優先組織參與各級人才評選、研修學習、論壇沙龍等交流活動,增強鄉賢榮譽感、獲得感。目前在換屆年回請73名鄉賢選舉成為村“兩委”干部,推薦52名鄉賢作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注重工作支持
成立鄉賢創業服務工作專班,有效整合區直部門行業政策,明確產業扶持、金融服務、財稅減免、項目審批、創業培訓等6方面12條具體措施,確保鄉賢投資項目順利推進、圓滿落地。比如,南埔鎮幫助超凡貿易公司協調盤活閑置土地,投入資金1億元開展增資擴營,新增企業倉儲面積5000平方米。
注重氛圍營造
依托黨群服務中心、“黨建+”鄰里中心打造34個“鄉賢服務站”,結合春節、清明等鄉賢返鄉契機,舉辦“鄉賢心懷桑梓情 共話振興謀發展”等交流懇談活動27場次;依托微信公眾平臺開設“鄉賢風采”專欄,宣傳展示鄉賢助力鄉村振興典型事跡40余篇,營造尊賢敬賢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