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沒想到得到這么高的評價。”談起20多年來村級基層工作,泉港區界山鎮東張村村主任、派駐玉山村擔任第一書記的陳慶友樸實地說道。
1995年,陳慶友退伍后在村里任職;2015年,他當選為東張村村主任;2020年4月,他被派駐玉山村擔任第一書記。無論在哪個崗位上,他都始終把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衡量自身工作成效的標準,全心全意帶領鄉親鄰里,一步一個腳印地改變著這兩個村莊。
傾心為民促和諧
“有困難找阿友”是流傳在東張村村民口中的一句話。在村民眼里,不管遇上大事小事難事苦事,找“阿友”就能解決。
我們見到陳慶友時,他正在村口為兩戶人家的院前空地糾紛做調解,一戶想在空地邊上圈養家禽,另一戶不同意。經過陳慶友耐心勸說,雙方一致同意把空地用來種植花草,既美化環境,又能促進鄰里和諧。
“在群眾的眼里,哪怕芝麻綠豆也不是小事,氣順了理通了,家庭才能美滿、鄰里才能和睦、社會才能安寧,群眾才能安居樂業。”陳慶友說,初到村里任職時,經常看到村民間因矛盾產生糾紛問題,心里很是著急。
“成立調解工作室這個想法,源于一次糾紛調解。”陳慶友回憶道。
糾紛的起因是村民陳某駕駛二輪摩托車,不慎將另一名村民陳某萍撞傷。事故發生后,雙方就賠償問題進行了多次協商未果。因陳某母親癱瘓在床,經濟負擔重,家境又比較困難,雙方就賠償金額產生分歧。
了解情況后,陳慶友立即介入調解,主動上門對雙方當事人進行耐心細致的勸解。經過10多天的分別疏通和集中協商后,最終雙方當事人達成了賠償協議方案,并當場簽訂調解協議,避免了一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發生。
“能不能建立一個能讓當事人訴說情結、講心里話的地方?這樣既可以讓群眾第一時間找到調解人,還可以提高調解的效率。”事情過后,陳慶友萌生了這樣一個想法。說干就干,2016年1月,“阿友人民調解工作室”——這個全市首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村級調解室成立了。
“調解室成立之初,家里人很不理解,覺得既辛苦,又容易得罪人。”陳慶友直言不諱地說起當初成立調解室時家人的顧慮。但話鋒一轉,他又笑著說道:“我是一名村干部、更是一名黨員,能為群眾多辦點實事、多解決一件矛盾糾紛,就是我最開心的事。”
時至今日,這個村級調解室已成立5年多,陳慶友依然堅守初心,用一股不服輸的韌勁,不斷化解著一件又一件矛盾糾紛。截至目前,已累計調解糾紛400多起,成功率達100%,東張村也成為“零信訪”和“零上訪”村。
擔當作為謀發展
清澈的龍馬溪穿村而過,上千畝蔬菜大棚里瓜果飄香,整潔干凈的村道鋪展開來……如今的東張村猶如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和20多年前一片荒涼、交通閉塞、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的景象截然相反。
這一切的變化,離不開陳慶友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2012年,陳慶友在村干部的支持下,著力推進東張美麗鄉村建設,堅持規劃先行、群眾參與、項目運作、分步實施的原則,幾年來累計爭取各級補助和鄉賢企業家捐資上千萬元。
為了提高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陳慶友和村支書一起帶領村“兩委”成員,挨家挨戶上門做群眾思想工作,把村內1200畝鹽堿地流轉承包給利農有限公司,建成東張村水培蔬菜示范片區,村民每年可增加收入2000多元。
村民收入增加了,優美的田園風光也逐漸成了東張村的美麗名片。而作為遠近聞名的華僑村,隱藏在村里30多幢別致的南洋樓,卻在歷史的塵埃中“沉睡”著。“如何開發利用和保護這些南洋樓”成了陳慶友的又一件心頭事。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陳慶友說服家人,帶頭把自家南洋樓捐了出來,建成鄉村文化記憶館和僑史館。在他的帶動下,東張村的僑眷們紛紛把自家的南洋樓無償捐出來。經過修繕改造,這些南洋樓如今已成為村里一道旅游特色風景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參觀。
近年來,在陳慶友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東張村還引進了一批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引導村內企業建設果蔬包裝收儲、物流配送中心等農業配套項目,將農業產業鏈條由種養延伸到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環節,形成產業體系。
如今,東張村已初步形成現代農業、工業、鄉村旅游服務業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局面,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鄉村示范村”“福建省鄉村旅游特色村”等榮譽稱號。2020年,東張村全村實現生產總值2.8億元,村集體收入6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96萬元。
盡責實干傳幫帶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子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這些耳熟能詳的鄉村俗語,是老百姓對村干部的熱切期盼。為響應泉港區“跨村聯帶”這一創舉,2020年4月,陳慶友掛職擔任玉山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如何實現以強帶弱,找準“病根”,拔掉“窮根”,改變玉山村集體經濟薄弱、班子軟弱渙散的現狀,共同實現鄉村振興,是陳慶友到玉山村任職時最強烈的念頭。
在多方考察后,陳慶友結合東張村的管理理念和經驗,為玉山村規劃了“造血式”發展的新思路,即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不斷促進本村群眾就業創收,帶動村民發家致富。
為了讓貧困戶實現就業增收,陳慶友帶領黨總支在玉山村成立了蜜蜂、黑山羊、龍眼等3個養殖合作社,扶持貧困戶發展農業、養殖業、經營業等產業,增強自我造血能力。6名困難群眾在村黨支部牽線下,以勞動力、資金入股形式,與村里養殖戶共同養殖黑山羊100多頭、蜜蜂1200多箱,每月可增收1500元左右。
同時,村里還成立了東玉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在帶動村里閑置勞動力實現就業的同時,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0萬元。
不僅如此,陳慶友和玉山村“兩委”還通過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增加農業合作社創收項目、引導村里的閑置勞動力到東張村企業就業等措施,幫助玉山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從8000元突破到1.2萬元。
可持續創業增收、剩余勞動力轉移、全新就業扶貧機制,在陳慶友的帶領下,“造血式”脫貧讓玉山村煥發著別樣的生機與活力。
把一樁樁一件件好事、小事辦到了群眾的心坎上,玉山村村民都把陳慶友當作自家人一樣對待和尊敬。2020年,玉山村擺脫了市級“薄弱村”帽子,成為市級鄉村振興試點村,村集體收入也從2019年的7.5萬元增加到21.3萬元。2021年,陳慶友被評為“泉港區優秀共產黨員”。
面對榮譽,陳慶友說:“我在村主任和第一書記的崗位上收獲了很多,同時更加堅定了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理想信念。今后無論在哪里,我都會懷著為人民服務的真情,用實際行動幫助群眾,讓他們的生活更美好。”(陳嘉煒林弘梫 王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