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走近泉州泉港土坑村。別小看了這個村落,它不僅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福建省鄉村旅游特色村”,還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古村落”,2016年,村落中的19棟古大厝和5個環境要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么個小村落,是泉州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港市遺址,是千年“海絲”聚落型遺存的典型代表,填補了“海上絲綢之路”港市遺址的缺環。其傳承千年的家族式海洋貿易傳統,在國內獨樹一幟。更讓人贊嘆的是,土坑村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文脈悠遠。根據府志、縣志和土坑譜牒記載,僅在清朝時期,土坑劉氏就有各種科舉仕宦賢達70余人,其中考錄舉人13人,登榜進士5人,官至將軍、翰林、都司、都尉、提督等。
這樣一個的小村落,有如此的斐然歷史和人文炳熾。這其中固然有土坑人敢拼進取的因素,也與其家規家訓的長期熏染不無關系的。土坑以劉姓居多,劉氏先祖劉宗孔于明初開基土坑。在明代,祖輩們就特別重視家規家訓,注重家風傳承;到了清康熙、雍正年間,更是修訂族譜,形成具體的家規家訓條文,并以譜牒形式加以強化??滴跏辏?674年),邑庠生劉席珍訂立家規家訓10篇;時隔60年后,其子劉璋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續補15篇,共25篇4665個字。家規家訓內容涵蓋勵志、尊師、勉學、修身、處世、養德、守成、為政、治家、慈愛、孝悌、婚戀等。今天我們見到的《土坑劉氏家規家訓》(人民日報出版社2019年版),就是其中全部內容的再次展現。
《土坑劉氏家規家訓》除了原原本本呈現這份有著三百多年歷史傳承的家規家訓外,還對家規家訓進行了點評,特別增加了關于土坑村的故事鏈接。這些故事來源于土坑村,說的都是鄉里鄉親的故事,但這些故事的背后,都蘊藏著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揚。通過這一篇篇生動的鄉村故事,讀者似乎可以看出這個村為什么能有如此的輝煌過往,為什么會有如此超群的積淀。這似乎在寫一個村落的歷史,但透過這些,仿佛讓讀者明白了其中的傳承——文化的傳承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傳承。“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文化基因,不僅融入了土坑劉氏家人的生活、情感,融入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同樣,這種文化傳承,也融入了我們今天的價值追求和價值體驗。我們今天,依然需要這些基因來充實我們的生活,來體驗當下,傳揚未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土坑劉氏家規家訓》,它既是家規家訓的個體展示,也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生動案例。它既是書寫個體,也是對中華優秀文化的整體體悟。
《土坑劉氏家規家訓》,是土坑村不斷發展的記錄,也是土坑人感恩先祖、先賢的記錄。書中所寫的都是“村事”,但“村事”猶如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我們仿佛看到了時代的變遷。“敬天祖”“務辛勤”“尚儉素”“尊高賢”“杜侈驕”等家規家訓,在今天也一樣需要我們去遵循的。“敬天祖”既是要我們去尊重祖先,尊重先人,同時也要我們遵循道法自然,遵循和諧共生。這體現了古人對上天、祖先的尊重,同時也為今天的我們提供了價值引導。“務辛勤”“尊高賢”“尚儉素”“杜侈驕”等,更是我們為人處世、立命修身的信條。不管時代發生了如何變化,但這些沉淀在中華優秀文明中的強勁基因,正是需要我們代代相傳的。
地方的小文獻,有時候雖然只是記錄了一個鄉村的歷史,或者一個鄉村某個方面的內容,但它卻是一個時代的記錄,一個時代的真實呈現。通過一個個案,我仿佛看到了這個個案背后的隱喻?!锻量觿⑹霞乙幖矣枴贩氯缇褪沁@樣的一本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