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敦仁,惠安縣早期的共產黨員、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的領導人,先后擔任學生黨支部負責人、林角村黨支部書記、涂嶺區委書記、惠安縣委委員。1930年參與惠安暴動,失利后,遭敵暗殺,為黨的革命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時年25歲。
吳敦仁,原名有土,1906年2月16日(農歷元月廿三)出生于涂嶺林角村。7歲入鼎新小學讀書。民國10年(1921年)17歲時,考上集美師范學校。在校課余時間經常閱讀《前鋒》《新青年》《中國青年》等書刊,受到馬克思主義的熏陶。民國12年相繼參加三次學潮,得到實際鍛煉。民國14年,踴躍參加“五•一”國際勞動節慶祝活動,民主革命思想覺悟不斷提高。
民國15年秋,吳敦仁畢業于集美師范,后參加集美同學回鄉宣傳隊回到惠安,在城關、山腰、涂嶺等區鄉開展反帝反封建宣傳活動,組織農民互助會,進行減租減息。12月中旬,他由王德彰、吳國珍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遂出席惠安公學支部成立會議。旋即由黨組織派任國民黨惠安縣臨時黨部組織干事、縣學生聯合會執委。
民國16年1月,吳敦仁、蘇克明等8人以縣學聯名義在惠安縣政府機關內組成錢糧監督委員會,對征收農民錢糧實行監督,杜絕附加陋規,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3月26日,興泉永政治監察署派中共黨員嚴謙來惠協助王德彰率武裝人員取締“惠安保甲局辦事處”,拘捕土劣陳伯昭、李荊瞻。吳敦仁等發動100多名學生在縣府門口高喊口號,配合行動。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國民黨反動派在惠安進行“清黨”活動。吳敦仁和吳國珍奉命轉回涂嶺母校為教員。他時常到田間或農舍里同貧苦農民交談,分析“農民終年辛苦勞動,過的卻是牛馬般的生活”的原因,指出“農民要擺脫這種困境,只有組織起來,打倒剝削階級,廢租除債”。啟發農民覺悟。
民國16年5月中旬,王德彰從廈門回到涂嶺,組織區委會,成立3個黨支部,吳敦仁任林角村支部書記。嗣后他同閩南特委派來的施岑儂、許彩英一起組織農民互助團,時有成員60人。創辦農民政治訓練班、夜校,學習文化,宣傳階級斗爭和共產主義,把窮苦農民團結起來。7月1日,涂嶺農協會在林角埔正式成立,吳敦仁任副主席。他拿出結婚時的“上頭”布匹和“信物”,籌借款項購買槍支,同施岑儂等人致力組織、訓練農民自衛軍。農衛軍于7月14日在林角村廣場成立,有300人槍,其中常備隊20人槍。
民國16年7-8月,吳敦仁和岑儂、德彰、國珍等帶領農民自衛軍,先后3次擊退國民黨征稅軍隊和林壽國海軍陸戰隊催捐隊,繳獲10多支槍和其他戰利品,迫使林壽國出具甘結:軍隊過境須經農協會許可,且不得抓民夫。10月間,吳敦仁和施岑儂率領農民自衛軍100多人夤夜追剿著匪顏選所部,搗毀匪巢,維護社會安全。
民國17年1月10日,吳敦仁和吳國珍作為惠安代表出席中共福建臨時省委召開的緊急擴大會議,省委指示惠安將抗捐斗爭轉為游擊戰爭。2月14日,涂嶺農民協會遭到國民黨反動軍隊的襲擊,王德彰、林澤民、林樹勛等被捕。但涂嶺農民武裝斗爭并沒有停止。3月間,吳敦仁和吳國珍率領農民武裝隊伍在泗洲全殲來犯的林壽國部楊燕秋營,俘、殺70余名,繳獲槍械200余支。
未幾,由于隱蔽斗爭的需要,吳敦仁暫離祖國到越南,在華僑商店當店員。越年10月,他返回故鄉,堅持地下斗爭。
民國19年5月,泉州特委宣傳部長藍飛鳳到惠北指導成立涂嶺區委,吳敦仁任書記。6月,吳敦仁先后同特委組織部長藍飛鶴及吳國珍、陳興桂、陳冬水等在路打和泗洲、長箱、劉厝、松園等村辦夜校,組織青年俱樂部、婦女會,發展農民武裝,廣泛發展“抗捐拒匪”斗爭。
民國19年7月間,中共福建省委決定在惠安舉行武裝暴動。吳敦仁積極投入緊張的準備工作。9月14日晚,吳敦仁隨同紅一團500余人槍出擊涂嶺地霸陳速生武裝據點惠楓車站,控制陳速生老家西吳村,后因附近“聯防”群眾誤以為是匪劫,加上時近天亮,紅一團撤回泗洲一帶。同時,于惠安東部舉事的紅二團失利。有人勸吳敦仁暫避一下,他卻泰然回答:“人,遲早總有一死,為革命而死,有何可懼!”
民國19年9月底,省委領導人王德前來涂嶺傳達省委指示,決定陳平山等人留在惠北開辟惠(安)仙(游)晉(江)交界三坪山區游擊區。吳敦仁和陳平山、吳國珍、陳冬水等人遂領導涂嶺區委進行整頓,發展黨和農協組織,在三坪山區開展游擊斗爭,使這縱貫30華里地帶一度出現武裝游擊“赤化區”,迫使該地區國民黨黨政機關人員逃撤一空。11月,吳敦仁和區委利用地方紳士黃逸謀出面組織涂嶺“團防”,派出干部在驛坂等處以“聯防”名義組織地方武裝,培訓游擊隊骨干,對抗國民黨軍警和民團的進犯,鞏固三坪游擊活動區。
民國19年12月26日8時許,吳敦仁在家遭潛伏在窗外的匪徒槍擊,不幸犧牲。
吳敦仁的紀念碑始建于1988年,為石結構。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2001年12月,被泉州市泉港區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