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網絡上關于“醫保額度”的話題又熱了起來。
您最近有沒有在網上看到這樣的說法?“醫保賬戶每年年底就會清零,必須盡快把錢花完,否則就虧了”“職工門診統籌額度再不用完,12月底就要清零了”“要抓緊時間用,不然白白浪費了”等等。這些說法讓許多人心生疑慮,不知到底該如何對待醫保賬戶。
所謂的年底“清零”說法到底是怎么回事?門診統籌額度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和醫保賬戶里的錢是一個意思嗎?
醫保個人賬戶余額可自動轉結至下一年使用
所謂“醫保賬戶年底清零”與職工醫保個人賬戶無關。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余額不會被強制清零。
根據我國現行醫保政策,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屬于個人及其親屬使用,當年計入賬戶的資金如果使用不完,其余額仍會留在賬戶中,下一年度同樣可以正常使用。
不過,職工醫保還有一個待遇政策叫門診統籌,門診統籌有一個門診費用“年度支付限額”政策,通俗來說,就是每年我們可以使用的“門診統籌”最高報銷額度。當一個年度門診醫療報銷超過一定金額時,就無法再通過門診統籌報銷費用。支付限額會根據最新數據每年進行調整,當年支付限額無法跨年累計,所以也會被一些人當作所謂的“額度清零”。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醫保研究室主任王宗凡介紹,門診統籌實際是醫保報銷的政策,是給老百姓的承諾。在門診看病時,如果在額度范圍內,醫保是按照報銷政策給報銷的,超過額度是不給報銷的。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報到額度,這不是個人的錢,是統籌的錢,所以也不存在清零,是一個共用的基金。
門診統籌額度支付比例從50%起步
門診統籌額度這個詞對于很多人來說還不太熟悉。
此前,我國在職職工個人醫保賬戶里的錢由兩部分組成,個人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單位繳納的一部分。
2021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改革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單位繳納的那一部分全部計入統籌基金。門診統籌覆蓋職工醫保全體參保人員,政策范圍內支付比例從50%起步。
王宗凡表示,“個人賬戶中單位繳費的部分不再計入個人賬戶,現在我們的個人賬戶里只有自己繳納的2%。單位繳納的錢用于門診統籌。門診統籌是給大家新提供的一個報銷類型,相當于把原來個人賬戶的一部分錢變成共濟資金,誰有需要誰來用。這真正實現了保險基金的互助共濟、風險共擔的目標。”
門診就醫花不到統籌額度是不是虧了?
也有不少網友表示,既然有統籌額度,單位也給繳納了統籌基金,沒有花到上限,是不是就吃虧了呢?
王宗凡表示,首先醫保基金是一個共用基金,不是個人賬戶。等需要使用時,基金就能提供報銷,來分散風險。錢是公共的,需要時就去使用,不需要時就不要浪費,因為浪費可能會侵害別人的利益,甚至可能造成基金不必要的浪費,導致基金本身不可持續,出現赤字風險等,將會影響到所有人,包括自己將來報銷的待遇。
職工醫保能共濟報銷比例嗎?
國家醫保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9日,全國所有省份已將職工醫保共濟范圍由“配偶、父母、子女”擴大至“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那么,醫保的統籌額度,也就是大家通常理解的報銷比例,可以共濟嗎?
王宗凡介紹,個人賬戶的使用沒有所謂共用報銷水平、報銷比例的說法。因為個人賬戶的錢主要是發生醫療費用時,用自己醫保報銷,如果剩下還有個人自付的部分,可以用家庭成員的個人賬戶支付個人自付的部分,所以報銷政策按什么比例報銷與參加的保險有關。如果參加職工醫保就按職工醫保的報銷政策來報;如果參加居民醫保就按居民的報銷比例來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