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福建省委宣傳部、省委文明辦,泉州市委、市政府承辦,泉州市委宣傳部、市委文明辦協辦的“保護文化遺產·我們在行動”宣傳活動在泉舉行,中宣部部務會成員、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胡凱紅出席并講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彥出席并致辭。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林霜在會上作交流發言。
“保護文化遺產·我們在行動”座談交流會
胡凱紅指出,在文明城市創建中進一步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準確把握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戰略定位,發揮精神文明創建在推動構建文化遺產大保護格局方面的獨特優勢,探索以文明城市創建為引領協同推進文化遺產保護的路徑,構建群防群護、應保盡保的社會化網格,推動文化遺產賦能城市發展、滋養市民文明素養,讓每一座城市都成為精心守護文化遺產、生動展現中華文明的重要陣地。
與會嘉賓在泉州非遺館內參觀木偶頭制作
張彥表示,歷史文化遺產是文化自信自強的源頭活水,為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提供了豐厚滋養。福建將堅持價值引領、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一體推進,堅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以文潤城工作,依托文明城市創建載體,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開展“明禮福建人”文明素質提升行動,努力用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塑造城市文明,增進全社會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文明共識。
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國家統計局,以及各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相關負責同志參加本次活動。
活動現場,與會人員還前往觀摩泉州市文化古街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調研了解泉州市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模式。
相關新聞
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民族記憶
“文化遺產如同時間的琥珀,封存著逝去年代的DNA,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民族記憶。”14日下午,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謝有順教授在全國“保護文化遺產·我們在行動”宣傳活動座談會上說,只有站在民族記憶的保存、延續和重塑的高度上,才能真正理解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
此次座談會上,不僅有國家部委相關負責人,也有專家學者和市民代表,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張侃教授和泉州熱心市民代表曾國恒也參加了交流。
泉州文化遺產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
“文化遺產的物質性,提供了一種超越符號、直抵感官的證據,它是重建歷史現場、理解古人‘生活世界’的重要入口。”謝有順說,在中國大地上,星羅棋布的古城遺址、古代工程、傳統村落、器物遺存,都是“不會說謊”的物質證言,它所確證的中華文明的悠久性與主體性,是對“我們從哪里來”這一根本性追問最具象、最雄辯的回答。
謝有順認為,“活態保存”是歷史記憶傳承的靈魂模式,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要破除單一的“博物館化”的迷思,在動態傳承中激活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如何為現代城市找“魂”,是一項關乎文明賡續與未來競爭力的戰略工程。這個“魂”深藏于街巷老屋的市聲中,流淌在代代相傳的故事里,更銘刻在民族記憶的縱深處。他盛贊泉州的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使刺桐港的輝煌不僅鐫刻在清凈寺的石墻上,更流淌在蟳埔女的簪花圍中,回蕩在南音的管弦里,延續在講古人神采飛揚的聲音中。
“‘漸進主義’是城市肌理更新的科學路徑。”謝有順表示,真正的城市更新不是粗暴的“外科手術”,而是順應城市肌理、激活內在潛能的“新陳代謝”。真正的更新,不是簡單的以新代舊,而是讓舊的生命在新時代的脈絡里繼續呼吸,讓無形的文化記憶在有形的空間場域里完成文明的接力。
數智技術賦能城市文化遺產保護
“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歷程,要進一步加強城市文化遺產整體系統保護,注重文脈肌理保存,延續日常煙火氣息,凸顯城市文化標識價值。”張侃在座談會上指出,泉州文化遺產保護成功之道在于最大限度維系和傳承當地生活方式,保留原住民、老習俗,保留原生態生活場景、公共活動空間,推動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活態傳承。因此只有保持煙火氣息,才能完整呈現城市文化遺產豐富多元的歷史內涵,真正發揮其當代功能。
張侃認為,提升數智技術賦能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他說,“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已成為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城市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也迎來了新機遇,通過數字技術建立可復制、可搜索,安全可靠的歷史文化遺產數據庫,有助于維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風貌完整,也有助于延長城市遺產保護的生命周期,同時還可拓寬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播半徑,人們可借助數字技術,穿越時空,在虛擬空間交互中感受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
“每一位市民都是文化遺產的守護人,都是‘泉州聲音’的傳播者,都是文明互鑒的推動者。”市民代表曾國恒曾以泉州申報世界遺產主翻譯官身份,參與并見證了泉州申遺工作,作為親歷者對泉州文化遺產倍感珍視,他說,文化遺產、世界遺產,早已經融入每一位泉州市民的日常生活當中。一句“半城煙火半城仙”吸引了無數全球游客來到泉州。泉州的老百姓,就是泉州城的“半城煙火”,世世代代呵護著世界文化遺產這“半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