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世遺城市、海絲起點,泉州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申遺成功后,泉州與世遺的事跡仍在延續,泉州正在努力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
1982年,泉州入選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2013年,泉州當選中國首屆“東亞文化之都”;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從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到出磚入石的閩南古厝,到飽經滄桑的名山、名寺、名橋、民居,甚至是市民日常的“古早味”美食……住泉州、逛泉州、吃泉州,泉州古城的一街一巷都承載著歷史,泉州的一磚一瓦都寫滿了故事。這些歷史的“活頁”,在時光中慢慢沉淀,歷久彌新,成為泉州的獨特氣質,與我們一起走向未來。
閩南網推出大型策劃欄目——《世遺泉州》,用文字與鏡頭的力量,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名寺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
閩南網3月31日訊(閩南網記者 蘇毓茹 吳圳烽 文/圖/視頻)清晨,第一縷陽光掠過泉州南安官橋鎮蔡氏古民居的燕尾脊,400余間房舍在薄霧中蘇醒。紅磚墻身浸染著霞光,青石墻基沉淀著歲月。
這座被譽為“閩南建筑大觀園”的蔡氏古民居,由華僑蔡資深家族耗時半個多世紀精心打造而成。它以磚石為頁、雕花為注,講述著華僑下南洋的壯闊史詩,串聯起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密碼。
航拍蔡氏古民居
百年僑史:南洋巨賈的故土情懷
蔡氏古民居的誕生,與一段跨越海洋的家族奮斗史緊密相連。19世紀中葉,蔡資深隨父蔡啟昌遠渡菲律賓,起初,他們以小本經營的香燭生意為起點,憑借著不懈的努力與敏銳的商業嗅覺,逐步將業務版圖擴展至百貨、地產等多個領域,最終締造了一個橫跨多行業的商貿帝國。
盡管在海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蔡氏父子心中始終懷揣著對故土的深深眷戀,葉落歸根的情結始終縈繞在他們的心頭。
自清咸豐五年(1855年)起,蔡氏父子便開始規劃并著手興建這處宏偉的古建筑群。他們回到漳里村,組織族人在村邊的風水寶地“漳州寮”開墾田園、筑立祠堂、興建眾多大厝,力求將閩南地區獨特的建筑風格與海外先進的設計理念相融合。
隨著鑿石聲聲,一座座承載著家族榮耀與希望的大厝拔地而起,一磚一瓦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在這個過程中,蔡氏家族不僅邀請了當地能工巧匠,還引入了南洋的建筑技術和材料,使得蔡氏古民居在保持傳統韻味的同時,又展現出獨特的異域風情。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精心雕琢,直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終于全部完工。
石埕大院
建筑美學:紅磚厝里的“世界語言”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現存21座宅邸、400余間房舍,總占地1.63萬平方米。大厝分五行排列,每列二至四座不等,每座一至三進不等,旁有護厝,東面還附建書軒、梳妝閣、醉經堂。主體建筑采用硬山式燕尾脊,紅磚墻身與青石墻基相映成趣,屋頂覆蓋紅筒瓦,檐角如飛燕凌空,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閩南建筑藝術的魅力,被譽為“閩南建筑大觀園”,是閩南皇宮起大厝的典范。2001年,蔡氏古民居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現存21座宅邸、400余間房舍
今年62歲的蔡長進是蔡啟昌第六代孫,從小便生長在古厝里,他的生活與古厝的一磚一瓦緊密交織。走進蔡淺厝,他指著廊柱上褪色的牡丹木雕感嘆著,“這個房子是我太爺爺建的,這個木材是樹齡100多年的‘福杉’,至今都沒有損壞,古厝里有很多像這樣的老物件都在無言地訴說著歷史的故事。”
除了宏大規整的建筑規模,蔡氏古民居最吸引人的,當屬建筑內巧奪天工的雕刻裝飾。民居各個角落遍布五種雕刻藝術,包括石雕、木雕、磚雕、泥塑雕,還有一種雕刻藝術非常奇特,至今為止沒有專家考證出來。
牡丹木雕
空城計磚雕
鏤空雕
檐口垂蓮柱上的木雕
漫步古厝,雕琢內容豐富多彩,有禽獸、花鳥、山水、人物等,目之所及皆為藝術精品。門前石雕以歷史典故、書畫作品為主題,工匠們憑借精湛技藝,刻畫得立體感十足;窗欞木雕以花鳥蟲魚為飾,圓雕、浮雕、鏤空雕等刀法細膩入微,線條流暢自然;門廊的磚雕上,雕刻著麒麟鳳凰等祥瑞之物,寄托著吉祥寓意。
在古民居中仔細觀察會驚喜地發現,這些雕梁畫棟不僅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西方及南洋的裝飾特征也出現在此。
菲律賓釉面花磚
新加坡魚尾獅泥塑
印度佛教的連珠柱礎與閩南匠人燒制的百萬塊紅磚不期而遇,新加坡的祥瑞融進閩南山墻,菲律賓釉面花磚歷經百年仍色彩斑斕……種種細節處無不訴說著海絲文化的交融,讓古民居仿佛一部鐫刻在磚石上的文明典籍。